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人脑分两次诞生 三岁前获得成人智力的80%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人脑分两次诞生 三岁定人生大势 三岁看大,八岁看老

环境篇1:大脑生后才组装

  问:托尔斯泰说:“我难道不是在童年时期,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东西吗?在我的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获得的东西,不及那时所获得的百分之一!”我想问,他为何要这样说?

答:这位大文豪,用文学的语言,说了个生物学上的道理,就是“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胎儿期,生成动物大脑;3岁时,生成人的大脑。人脑前3年的发育,关乎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都有“3岁看大”的俗语

  问:怪不得仔兽一生出来,很快就能跑能跳,而人却有腿不能跑,有嘴不会说,原来是大脑还没发育好,无法调动身体。那人脑出生前与出生后,是怎样发育的呢?

  答:胎儿期,人脑中生成了数十亿个叫神经元的脑细胞,这时的脑细胞,散散的,纯粹是自然状态,就像电脑中没有配线的一个个晶体管一样;婴儿出生后,10周到两岁间,脑细胞进行第二次猛长,其特点是神经元的体积开始增大,这时的每个神经元,开始向各个方向,生出许多极细的突触,同数以万计的其他神经元相互联系起来。人脑只有待众多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信息。这些脑细胞的迅速连接,70%-80%的工程是在3岁前完成的。随着大脑“配线”的形成,脑的重量也在增加,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3岁时可增加到成人的80%。

  问:这时大脑的发育,是否决定人的智能?

  答:3岁以前形成的是大脑后侧“配线”,用电脑比喻,相当于机器的主体部分。这时“组装”的大脑,有“黑白”和“彩电”之分,有“286”和“586”之分。若3岁前形成的“主机”质量差,那3岁以后怎么训练,也无济于事,就像一台淘汰的电脑一样。有的人很笨,像漏斗一样怎么也记不住,就是因为儿时的大脑没有“组装”好。

  环境篇2:“环境子宫”育大脑

  问:人出生后大脑的发育,受什么制约?

  答:婴儿诞生,是从娘胎转移到“环境子宫”中,是环境的刺激,促进人脑发生巨大变化。

  问:能否介绍一下环境刺激对大脑发育的影响程度?

  答:程度大到,若将人脑植入野兽的“环境子宫”中,人脑能变成兽脑。至今共发现这样的兽孩有40多起,狼养大的,会狼嚎;猴养大的,会爬树。当时哄动一时的印度狼孩阿玛拉,在大脑发育最关键时被狼叼养,8岁时被找回后,就会狼嚎,还四肢跑,吃生肉,表现出十足的狼性。

  问:那3岁后,已从“环境子宫”中脱胎而出,就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吗?

  答:巴登大公国的王子卡斯巴?豪瑟,两岁半时,在一次宫廷事件中被换出,关了起来,一开始由一位性格忧郁的女人抚养,关进一个黑暗地下室后,男看管也教他说话写字。因此17岁被放出时,在道默教授的教育下,很快智力和心理基本恢复正常,还准备写回忆录。这说明3岁后,环境的塑造力就不太大了。

  环境篇3:人脑像台摄像机

  问:婴儿期大脑尚没有发育成熟,那它是如何处理来自“环境子宫”的信息的?

  答:婴儿是通过眼、耳、鼻、舌、皮肤这些感官,向大脑输送信息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受到的一切,都会作为发展大脑的材料。因大脑尚不能对感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因此接收信息的方式,极类似摄像机和录音机,这时的人脑处在“镜像期”。

  问:有没有试验说明这一点?

  答:加拿大科学家潘菲尔德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用微电刺激人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然后问试验者的主观感觉,有位试验者说,他看见了很早以前去过、却已被遗忘的街头景色,甚至他看见了在飞的小蝴蝶,并用手去抓。这证实,人的大脑像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它把出生以来,甚至出生以前的所有经历都记录在了“磁带”上。

  问:有这样的个案吗?

  答:苏联著名提琴家科根的孩子,4岁时学拉小提琴,有一天孩子突然奏出一支从没有学过的乐曲,原来是在孩子没出世时,科根曾在怀孕妻子的伴奏下,练过这支曲子;而极有作为的残疾人海伦?凯勒,她一岁半后全盲全聋全哑,但她却仍能使用身体的五种感官感知事物,如,她写到纽约地铁时,说它“像巨兽张开的大口”,原因就是她在一岁半前是个正常的孩子,那时看到听到的信息全贮存在大脑中,那一年半的“镜像”,拯救了她的一生。

  环境篇4:沉重信息成"结核"

  问:人脑录下的信息,会刺激人脑怎样发育变化?

  答: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人脑,这些信息有的轻微,有的沉重。沉重的信息慢慢变成“结核”,只要遇到类似的信息,便会将其凝在一起,形成“记忆敏感”。正如植物的根具有趋肥性一样,大脑中形成这种“记忆敏感”后,在无意识中,会大量地吸收这方面的信息,肥大起来。

  问:就是这样的刺激,让人脑进行“组装”吗?

  答:1、外界的刺激让神经末梢肥大,突触也就变大,因而与相邻的下一个细胞膜接触的面积增大,这样神经冲动到达后一个细胞的影响相应增大;2、外界刺激神经末梢分支,末梢数量增加,突触的数量也就增加,这样可以和更多的细胞联系;3、外界刺激时,突触上囊的数量增多,因而传递神经冲动的化学物质的量也增多,对下一个神经细胞的作用也加大;4、外界刺激时细胞体变大,神经纤维变粗,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接触面加大,因而可较多地影响周围的神经细胞。

  环境篇5:“印刻”有个时间性

  问:“镜像”和“结核”都是人脑对外来刺激的被动反映,那人脑在接收刺激上,有没有自身的特点呢?

  答:人脑接收环境信息时有个“印刻现象”。“印刻现象”的特点是:1、它存在一个“敏感期”,它只限于一个短暂的特定时期才能形成,超过这一期限,就不能形成了;2、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具有一种不可逆性。

  动物也有“印刻现象”。苏联科学家在小鸡和小猫刚出世时,分别将它们交给鸭和水獭抚养,结果鸡和猫,都认鸭和水獭做了母亲,而且,也都习惯于水中生活。人脑是更高级的“电脑”,兼容性更大,所以认狼为母后,会变成地道的狼孩。

  问:“印刻现象”为何有如此神力?

  答:生物学告诉我们,在相应的环境里,敏感期链打开以后,会相应出现一群,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有的特性的敏感期,所以小鸡认鸭为母后,也就有了水性。

  问:如此说,只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可以通过“印刻现象”来塑造的?

  答:是的。所以有人说,人在胎儿期是平等的,到婴儿期差异就显现出来了。3岁后,“近珠者赤,近墨者黑”;生在东方,成东方人;生在西方,成西方人;大家闰秀、小家碧玉,各有特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385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