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对孩子的教养要有合适的规则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规则,一个让新时代父母纠结的词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那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

  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 识。想必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接受,可是为什么会对规则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第一,我 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 板子自然就打在了规则上。

  为了解开大家对规则的误解,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3岁前的孩子,规则意味着这些

  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喂, 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 回家时,家里正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呈现了“如果不一开始做好规矩,那么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反抗”的假象。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 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地去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 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选抓住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你揪小朋友下来就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 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 性。

  说到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我们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个误区: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小打小闹是可以的(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不过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 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2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 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 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错。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 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给你一些纸撕”。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 的界限。

  结语

  制定规则没有错,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都远远不成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规则、原则的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爱也体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规则中。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507281.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