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自2010年之后,80后开始迈入30岁的“而立之年”的阶段,许多80后也即将或者已经为人父母,在老人眼里仍是孩子的80后作为父母是否称职,能担任起教育孩子的大任?
  一、80后父母压力大,七成家长陪孩子一天不超3小时
  他们曾是家中的宠儿,却不得不接受“失宠”的现实;他们成长时无忧无虑,却要为下一代的成长绞尽脑汁……眼下的80后,除了要赡养4位老人外,头上还压着“三座大山”:“房奴”, “车奴”,还有“孩奴”。如今,“孩奴”现象正在空袭80后。据某网站调查显示,超八成年轻家长感到扶养孩子的压力太大或不适应。
  当问到家长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时,绝大多数的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10%的家长回答了“1个小时”,40%回答“2个小时”,20%的家长回答了“3个小时”,30%选择其他答案。
  在下班后,家长会怎么陪孩子方面?有90%的家长“陪孩子聊天和复习功课”,10%陪孩子“逛街和游玩”。
  当问到家长,周末会安排时间陪孩子吗?100%家长都表示会安排时间陪孩子,但是,其中20%表示抽出的时间不够多。在怎么跟孩子在一起的回答上,40%的家长会带孩子出去走走散散心,35%的家长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25%的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寄宿)。
  问到家长:“您觉得您陪孩子的时间足够吗?这些时间是否足够传递您与孩子之间的交流?”30%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原因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而70%的认为已经足够了,一些家长还表示,这对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有帮助。而多数的家长都表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是陪伴孩子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问到“您是否会采取其他的手段来弥补?”20%的家长表示没有想过弥补,但有70%的家长表示,会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的需要,10%的家长则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当然,家长们都表示一有时间都会尽量陪伴孩子。
  二、约有一半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爸爸妈妈虽然很想自己亲自带宝宝,但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水平,往往只能将最亲爱的宝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在广州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在上海则有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老一辈的人,虽然在养护宝宝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往往会利用许多“过时”的观念,或者太宠宝宝或者对宝宝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宝宝对爸妈教养方式的不适应。年轻的爸妈在生活、工作压力下,该如何为孩子的家庭教育作最好的安排呢?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父母和80后年轻爸妈们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1、隔代教育的优势

  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2、隔代教育的劣势

  溺爱

  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渥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观念陈旧

  许多老一辈的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较低、思想陈旧,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幼儿园教材、师资力量等问题日益严重
  1、教材问题
  “一个学期就发三套教材,将近300块钱,才上幼儿园字都不认识几个,咋能看这么多书。”不久前,网友“老李”讲述了自己被孩子所在幼儿园屡次推销教材的经历。自打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名目的收费就没有停止过,为了能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这些老李都不计较,可是看着校方不断向家长推荐教材,他有点坐不住了。“教孩子学什么是大事,用太多的课本,或者不适合的教材不但起不到启蒙教育的作用,反而伤害他们的心智成长”。
  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我国并没有统一编订的教材,各幼儿园是否使用教材或者选用什么教材由校方自己选择决定。教材的征订、使用有很大的暗箱操作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因而一直以来深受学生家长以及关注人士的诟病。
  (1)不少幼儿园采用多套教材
  至少十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正在被不同的幼儿园使用,很多教材使用情况并不普及,只在个别学校能够看到,而且这些教材的选择没有什么规律。因为选用的课本不同,家长之间有时也会有比较,尤其是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或许是不同教材的偏重点不一样,不少幼儿园选择了不止一套教材。还有部分幼儿园虽然没有明确让家长购买多套教材,但是会开办一些特色班,即使是教授同样的课程,如果上特色班就会使用专用的教材。这样一来,也相当于同时使用了多套教材。
  (2)每学期书费三五百很正常
  从调查到的教材看 ,大部分教材单本定价在三到五元左右,一般每学期每套教材算下来不会超过50元。倘若每学期只选用一套教材,这些花费对家长而言并不算贵。不过事实情况是,每学期仅在书费上就花掉三五百元的家长大有人在。
  一位家长回忆说,“这学期光数学书费就交了50多元,我们每个月都要交1600元,我以为什么都包括了呢,没想到书还得单交钱。”另一位家长介绍,“孩子刚上小班今年已经交了将近400元的书费,其中英语书就270元,书领回来一大堆,谁知道有没有用呢。”
  除了常规教材费,幼儿园会有一些特殊课程,上这些班都要另买课本或者资料,一位家长叹了口气,“怕孩子受委屈,也只能别人咋样咱咋样了。”
(3)被调查音乐教材出错率33%
  从调查看,重点公办幼儿园选用教材的质量相对较好,但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幼儿园,选取了一些不知名出版社发行的教材,这让部分家长对其权威性有所担心。
  此外,由于尚未形成统一教材管理和研究体系,也没有专门的审定委员会核查,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这使得一方面市场上少儿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部分课本内容错误较多、质量粗糙。市面上很多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内容相差不多,缺乏明显的特色。
  网络上有家长抱怨,孩子使用的教材存在错别字,甚至有家长反映,幼儿使用的数学书中有的算题都是错误的。有两位幼儿音乐老师曾对市场上出售的9套不同版本幼儿园音乐教材统计分析,发现9套教材歌曲谱例的平均错误率为33%,这足以说明当前幼儿教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4)内容深奥 幼儿记忆负担很重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很多省市也曾明令规定严禁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实际执行中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要,从小班就开始教写字。有些幼儿园甚至打着“幼小衔接”的名义,直接选用小学生都未必能够读懂的教材进行所谓的国学启蒙。
  在各幼儿园,拼音教学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套教材中,记者均看到了涉及拼音学习的内容,甚至这部分内容会直接成书,但这原本应该是小学阶段才学习的课程。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汉字肯定超出了幼儿应该学习的范围,但不少幼儿园老师表示没问题,“我们从小班就开始进行国学启蒙,从弟子规三字经教起,中班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学论语中庸了,到了大班更没有问题了。”
  2、公私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1)层层挑选与招不到人
  公私两种建制的幼儿园,在各类软、硬件上差异巨大。当各种优势资源,向公立优质幼儿园倾斜,差距便越拉越大。公立幼儿园工资由财政统一拨付,不存在薪酬造成的资金压力,因此在公立园,幼师招聘程序严格,要求教师具有幼教专业和资格;且幼师有进行正规的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科研,师资的素质有较高的保障。
  私立幼儿园则不享受以上待遇,通常还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因此一些私立幼儿园受利益的驱使,节省经营的成本,往往会在社会上聘请一些不是幼教专业的人任教,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和欠缺。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8年曾对京津两地74所民办幼儿园188名幼师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持证上岗人数46%,54%的人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  (2)不同的“二次打造”空间
  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培养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但根据1994年国家教委对《教师法》中“教师”一词的解释: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中的教师,意味着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属于教师系列,而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则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据了解,目前也没有任何社会机构组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职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教师,无法进入职称评聘系列。
  (3)普通民办园难进行科研
  教科研部在公立幼儿园是一个并不罕见的部门。各个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们同样承载着教育部、教委或其它相关机构的学术任务,而幼儿教师各类职级的评定也与其是否发表过论文及科研水平密切相关。 各个区教委对于幼儿园科研的支持,体现在会给予相关幼儿园增加额外的科研人员的编制人数。政府各部门在科研投入上会更倾向于财政投入更多、资源更广的示范园,普通公立幼儿园可以共同享受其科研成果。
  而普通民办园则难进行科研:民办幼儿园的科研力量则集中在大型连锁幼儿园。普通园无法参与也无法被惠及。“在私立园,很少有老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缺乏条理性和前瞻性。
四、留守儿童总量超过全部儿童总数的20%,生活和教育状况堪忧
  中国不但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还有世界上最多的留守儿童群体。根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 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就有5800万人,留守儿童的总量超过了全部儿童总数的20%。这么庞大的留守儿童数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之冠”。
  中国的留守儿童大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调查数据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对自己的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有一个被称为“假证之乡”的小镇,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是“做证件生意”,实为造假证件。务工者心里非常清楚这种职业违法,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而是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间,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散发做假证传单,教孩子逃避检查和被抓后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生意的帮手,做着触犯法律的事情。对于这种害人害己的违法活动,一些父母却是积重难返,执迷不悟。可悲的是,耳濡目染,更加上亲身经历,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55042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