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化学知识点:元素概念的发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人类生活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之中,在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物质世界并变革物质世界。古代实用化学的诞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和变革物质世界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也使人们经常围绕有关物质构成的问题进行思考:物质间既能发生相互转化,就足以说明,不同物质有着相同的本原。那么,这个相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这些物质的本原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构成万物的呢?

  我国古代的唯物论者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气”,还有人提出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古埃及的思想家则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水”;印度古代的哲学家则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始基”构成;而古希腊则有人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有人认为“火”是万物之源,也有人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总之,古代各民族中,这些关于自然界组成的提法虽不尽相同,但都坚持了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它和用所谓“神”“上帝”和“精神”等超自然的东西来解释世界是根本不同的,应该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到17世纪中叶,波义耳(R.Boyle,1627—1691)才把元素这个概念介绍到化学里来,用以表示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单质(在长时期里,大多数化学家不区分元素和单质这两个概念──现今西方有些国家如美国把“element”一词既用于指“化学元素”,也用于指“单质”)。

  直到19世纪60年代,原子、分子概念得到进一步明确以后,单质和元素这两个概念才跟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把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同种原子叫做元素,游离存在的元素组成单质。到20世纪初期,对原子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研究,又在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把元素定义为: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科学实验证明,有很多元素的原子核内所含质子数是相同的,但中子数却不相同。这种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取其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的意思)。12C、13C是碳的同位素,1H、2H、3H是氢的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类原子,它们的原子质量彼此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决定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子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量和排布。至此,人们对元素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元素是以核电荷数为标准而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

  来源:新东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hongkao/304162.html

相关阅读:科学复习八步曲 合理安排时间从容应对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