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考阅读题“模”出的软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考复习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据部分区教研员的“一模”考质量分析,语文“一模”的分数要比去中考平均分低1015分。如此,“模”的结果告诉我们:中考语文的高分差得还不是一口气,而是几口气。因此,要得高分也须多“磨”,此“磨”即是师生们所说的“模”,“一模”、“二模”,甚至“三模”。

“一模”的客观题的探究

最近几中考试卷阅读部分出现了五道选择题,我觉得是可取的,既让试卷的题型有所变化,又可以让同学摆脱语言组织和表述的时间,还能让老师加快阅卷的速度。五道选择题除了默写和作文外,和谐地分布在五道题目内,分值大约15分,选择题中除了一道2分外,其他都是3~4分,稍不留神选错项,就很可惜。那么客观题的难点何在呢?在于对题干的解读和选择肢的理解。读题干是为看准是选择“正确”的抑或“有误”的一项,还有“最正确”的一项。最令人纠结的是四个选择肢似乎都有些相似,有的同学相信缘份,他第一眼看中的“A”项,就很难去考虑其他。这是思维定势所惹的祸,诗词曲的阅读选项多,内容有主旨的,有句意的理解,还有诗家的情感的咀嚼,你要四个选项都要理解,否则定夺正误,往往容易出错。至于画线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只要把握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六个虚词的句中用法,就可以应对了。而现代文的选择题的题干简述如下:“写作意图”、“主旨理解”、“文章理解”等关键词。这需要搞清楚,“写作意图”是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声喝彩”中的选择题的题干上,由于首次出现,不少考生以为是主旨,而误选。写作主旨和意图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主旨是文章的中心,写作意图是作者通过文章,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具有教化作用,但又不是人为地拔高和贴上一些大而空的口号,意图是贴近读者的实话实说。至于“文章理解”的选择,他的选择肢就更宽泛了,有局部的语句,段落开头、结尾等。因此要做好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五道选择题,阅读好文本是硬道理。

“一模”折射出现代文阅读的软肋——主观题

从“一模”来看,现代文阅读软肋何在呢?主要是阅读文章后的主观题(用自己的话答题)。由于每个同学阅读文章的习惯、识记、理解、鉴赏和概括能力上的差异,答题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语文阅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有可能回答是“一语中的”,“要言不烦”,而那些阅读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同学,表述时,不是丢头落尾巴,就是捡到篮里就是菜,不知所云。因此现代文阅读模考的得分率不高,有的还不到75%。“模”考的现代文有两篇,说明文和议论文十七区县似乎各半,记叙文大多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小说类的较少,原因简单字数所限,小说情节所限不能简单处理。那些模考的散文文本贴近生活,读后耐人寻味。两篇现代文阅读虽是不同文体,但都有类似的题目,简称为“作用(效果)题”,如“说明”、“修辞”,描写等方法的表达作用和效果题。

还有“×句”或“××段”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有的题目上只有一根横线,有的同学只答一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这是阅读上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现。还有同学对概括题也是心存疑虑,生怕有所遗漏概括不全。概括是文章阅读的重点,若读了文章不能概括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主要特征的话,那等于没有看懂文章。而这类题目,几来中考常现。模考中必有这类题目,中考也一定会再现。但所选文章不同,所以概括的内容也不同。虹口区的第23题“请概括出租车司机和‘我’交往的两件事。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_______________。”嘉定区第22题“文章回忆了有关母亲的两件事情,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中考阅读上绕不过的弯。尽管文章不同,但是概括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概括事件: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除了事件的概括外,还有人物精神品质的概括。概括人物(事物)特征时,注意归纳“是怎样的人”来提炼精神品质,要恰如其分,切勿脱离文章,捡些华而不实之词来概括。由于文体的不同,说明文要概括特征(表现),议论文要概括论点(中心),由于篇幅有限不展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hongkao/393656.html

相关阅读:中考备考之物理:注重归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