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内容与解析】
本章要学的内容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指的是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其核心是动物的运动和先天性行为及学习行为,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清楚动物的运动系统是如何配合运动的,区分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学生已经学过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本章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物理、地理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行为的特征,掌握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分析:了解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行为的特征,就是要要求学生联系我们生活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出来,掌握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就是要教师向学生演示骨、关节、肌肉的配合运动总结出其答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白各种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特征,从而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章节的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难以理解掌握探究实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该实验涉及的步骤比较多,学生不能清晰的区分变量、对照组、实验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清楚的阐述什么是对照实验,多举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探究实验的认识,其中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辨别能力。
【过程】
问题一:动物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掌握骨、关节、肌肉是如何协调配合运动的。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向学生清晰讲述并演示各种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叫动物想行为?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问题2: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下肢骨包括股骨、腓骨、胫骨、跗骨、?骨、趾骨。
问题3:人的骨由206块构成,那么骨和骨之间靠什么连接呢?它对骨的运动有什么?
骨和骨之间靠关节连接。
关节是运动的支点,使运动灵活自如。
问题4: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关系的关系图,一组骨骼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不同的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附着在不同骨上。
骨绕关节运动,使骨在肌肉收缩时可牵引不同的骨进行运动,产生各种动作。
问题5:骨骼肌由哪几部分构成?
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问题6:骨、关节、肌肉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配合运动的?
三者是协调配合的关系。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运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然而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运动。
问题7:屈肘和伸肘时,骨骼肌是如何变化的?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问题8: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的吗?
运动不仅是由运动系统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还需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协调配合。
问题9: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问题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使学生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掌握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向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动物的行为有哪些?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问题2:怎样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如蜻蜓点水、鸟筑巢、孔雀开屏等;
学习行为: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算算术,老虎跳火圈等。
问题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维持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保证。
问题4:对比p33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对于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动物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自然淘汰。
问题5: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有。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差。
问题三: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问题1: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请举例说明。
第一,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第二,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第三,群体间有等级关系。
如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专司保卫,雌蚁专职产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er/70875.html

相关阅读:动物的呼吸与饲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