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运用图解法,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涉及的人名、地图、战役名称比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设计本课教学时,采用了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充分利用了历史地图建立空间感,以形成正确的 历史地理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采 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解法
教学媒体
幻灯机、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 战略大决战(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 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 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 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为什么先打锦州?)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锦州的战略位置重要。它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咽喉,也是东北国民党军防御体系的要害。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这就是辽沈战役的战术。蒋介石不甘心,仍命令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主力星夜回师,在辽西地区将其分割围歼,并乘胜追击,连克沈阳、营口。11月初,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师:辽沈战役取得了怎样的战绩呢?(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兵力对比如何?)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总结)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 我弱的基本格局。(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
师:(建议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二、淮海战役(板书)
师:随后,解放军又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淮海战役示意图》)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首 先,华东野战军在陇海铁路线上的碾庄一带,围歼国民党军10万人。接着,中原野战军攻克安徽宿县,切断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包围。11月下旬,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支大军相互配合,歼灭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增援部队一个兵团。国民党军弃城向西突围,在河南陈官庄一带被人民解放军合围。由于连降大雪,敌军粮草断绝,饥寒交加,向人民解放军投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敌军。这场战役的战术是肢解敌人,中间突破。在这场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建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看谁能找到又多又好的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然后可安排一堂活动课。)
生:(课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活动与探究)
师:淮海战役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大决战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第二大战役,它的胜利,使长江中游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获得解放,这样,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
三、平津战役(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平津战役示意图》)1948年10 月,东北野战军秘密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解放军主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国民党军经塘沽从海上南撤和向绥远西逃的退路。接着,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西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东线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孤守北平的傅作义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组织学生讨论“议一议”:东北野战军本是胜利之师,为什么还要秘密挥师入关?)
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并讨论)
师:(总结)蒋介石和傅作义都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至少需要3-6个月的休整,才能入关作战,因而,东北野战军不打草惊蛇,秘密入关,以神速动作,迅速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小字部分, 并讨论“想一想”:北平和平解放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从东北野战军的秘密入关、战略战术、对傅作义的说服工作等 方 面考虑。)
师:(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温故知新”)
生:(回忆、思考并填表)
师:(出示幻灯片)
时间名称指挥员战况战果意义
1948.9~11月辽沈战役林彪
罗荣桓攻占锦 州、断敌退路
长春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歼敌47万多人基本歼敌主力大大加速全国胜利
1948.11~1949.1淮海战役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碾庄和双堆集歼敌
解放徐州
陈官庄歼敌奠定解放江南各省的基础,歼敌55万多人
1948.11~1949.1平津战役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分割包围
攻占张家口、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歼敌52万多人
四、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板书)
师:(从本课在前后课的地位出发,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
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进行内战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而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军兵力增长,装备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军队兵力不足,士气不高,被迫防守一些重要地区。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板书设计
第3课 战略大决战
一、辽沈战役
二、淮海战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er/73290.html

相关阅读: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