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学案及练习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学案(1) 编号:9
1、对于空气你知道什么?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它的存在吗?

(2)、你会“捕捉”到空气吗?


(3)、你能证明“捕捉”到集气瓶中的气体是空气吗?


(4)、你能将“捕捉”到的空气,转移到另一容器中?


2、空气成分的探究:
(1)、按本图2—1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2)、打开止水夹,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3)、根据以上现象,讨论下列问题:
A、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B、集气瓶中的水中为什么有红色沉淀?

C、根据B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D、根据(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否总结出该实验的原理呢?


结论:
E、在做这一实验时,有时会发现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大于1/5,也会小于1/5,你知道原因吗?

G、用木炭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是否可以,为什么?

H、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猜测空气中还有什么物质?你能举出事实说明它们的存在吗?

结论:

混合物:
纯净物:
【巩固】下列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1)人呼出的气体 (2)净化过的空气 (3)液氧 (4)稀有气体 (5)氦气 (6)白酒 (7)酒精 (8)可乐饮料 (9)蒸馏水 (10)海水 (11)清澈的泉水 (12)澄清石灰水 (13)冰水混合物(14)高锰酸钾 (15)碳酸氢铵 (16)铁丝 (17)铜绿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 (18)加铁酱油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学案(2) 编号:10
【复习】
1.下列物质中,纯净物有 ,混合物有 (填序号)
(1)人呼出的气体(2)液氧(3)稀有气体(4)氦气(5)酒精(6)可乐饮料(7)蒸馏水(8)海水(9)澄清石灰水(10)高锰酸钾(11)碳酸氢铵(12)铁水(13)铜绿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14)墨水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兴趣小组同学选用了实际使用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如图)和量程体积足够大且润滑效果很好的针筒注射器,将足够的白磷(其性质与红磷相似,在温度为40度时就可以燃烧)放入试管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1)正式开始实验前,该兴趣小组同学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l5mL刻度处,然后松开活塞,观察到活塞返回至20mI刻度处。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2)实验中,在松开弹簧夹前,大试管中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 并产生 。
(3)实验后,可以观察到针筒活寒会从原的20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到约 处
A.4mL刻度 B、8mL刻度 C、l2mL.刻度 D.16mL刻度
(4)下列三项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的一项是 。
A.装置有点儿漏气B.白磷的量不足C.用干燥的红磷代替白磷做实验
【新】结合本和上述复习题(2)推测出剩余气体的性质,简要说明理由。


一、氮气和稀有气体
1.氮气的性质及用途 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二、还人类洁净的空气
1、污染原因:
2、空气的污染:
3、危害:
4、防治:
(1)监测空气质量
(2)
(3)
(4)
【堂巩固】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医用酒精 B.干冰 C.清新空气 D.加碘食盐
2.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3.为了经久耐用,在灯泡中可填充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小明对铁的锈蚀进行如下探究。室温时,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装置如图。观察到量筒内水沿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净容积为146 mL)。当温度恢复至室温,且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瓶内氧气含量近似为零)。
序号样品量筒起始读数/mL量筒最终读数/mL需时间/min
① 1 g铁粉、0.2 g碳和10滴水10070约120
② l g铁粉、0.2 g碳、10滴水和少量NaCl10070约70
(1)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 (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速率。
(2)实验开始后,广口瓶内温度有所上升,说明铁的锈蚀过程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3)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含量是 %
5.今年3月21日,温州市区出现罕见的浮尘天气。环境监测中心报告,当天空气污染指数为270~290,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依据下表判断,当天温州空气质量状况属于( )

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级别表
A.优 B.良 C.轻度污染 D.中度污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san/49590.html

相关阅读:物质性质的探究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