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学设计
“五千年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化,懂得中华化的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历法、军事、医学、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本备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明的历史资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学、军事、天历法、医学等。
教学时
1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复习引入 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于古巴比伦明和古印度明。 四大明古国,都对世界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明强大的生命力
活动一:中华上下五千年 1.为什么中华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明发展的头探起,了解中华明的发展脉络,中华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历法、数学、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成为中华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明回顾》,领会中华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中华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我们今天就简单探究中华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明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明的发展状况。 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明成果进行归纳: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明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活动为本节的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集体简单回顾我国明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教学环节二:博大精深的中华化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活动开展活动。 本活动为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明
中华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化的破坏。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即可。本备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时
1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直接引入主题
教学环节一:百年沧桑 1.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呈现下面的一段字)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的影响。(本备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参考,有条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的灾难,以引导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二:细说不平等条约 1.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 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主要条款
     
     
     
4.学生谈,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了解这些条约,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列强入侵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的巨大灾难,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受强权凌辱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弱国就要受欺压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三:圆明园的诉说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内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 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世界列强对中华化的无情破坏
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时
1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故事引入 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以故事引出本节的主题
教学环节一:走进三元里 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典型事例。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主旨
教学环节二:甲午风云 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的慷慨、无畏的精神。本备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节三:戊戌变法的英烈 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条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堂上进行交流。本备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局限
教学环节四:孙中的功绩 1.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
下面的资料供参考。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让学生了解孙中和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从而了解到中华民族为实现祖国的强盛而付出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奠定了基础。 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 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如教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时
1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听歌曲,谈感想 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
教学环节一:回顾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1.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 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1.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一,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的斗争。 引导学生承接上节的内容,充分认识到以往的各种努力和斗争失败的原因,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引出奠定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san/52535.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政治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