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尊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十二课1框 依法治国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依法治国

二、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1框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把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首要要求。


2.学情分析:中学生,虽无权立法,也没有执法权力,但应该守法。但是,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者的中学生,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3.重、难点的确立: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依法治国的意义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法律方面的讲解,要多用案例进行教学(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我国已颁布的法律名称?

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

了解我国已颁布的法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引入: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板书)

一、依法治国(板书)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

1.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

(1)我们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做主的基本保证。(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2.依法治国的含义(板书)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4-86:思考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有法可依(前提)。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

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

(3)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完成教材P85:活动:依法行政。

(4)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严肃、严格、准确,不枉不纵。

案例: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5)违法必究(保障)。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案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

(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

小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或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做笔记









学生回答





听讲解

做笔记









学生阅读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做笔记





听案例,思考





听案例,思考



听讲解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法律













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依法治国有哪些重要性?









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这则案例说明了什么?





这则案例说明了什么?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四个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总结提升,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安排

1.完成练习册P?

2.收集“小科帮忙”、“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报导的典型材料,分析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

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

依法治国的要求、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第十二课2框 与法同行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 与法同行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2框主要是:作为一名法制社会的合格公民,我们要尊重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


2.学情分析:中学生,虽无权立法,也没有执法权力,但应该守法。但是,作为未来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者的中学生,应当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要求其能够自觉守法,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3.重、难点的确立: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监督权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法律方面的讲解,要多用案例进行教学(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5)探究法。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6)讲解法。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训练内容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效果反馈与修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

收集“小科帮忙”、“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报导的典型材料,分析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

学生课后归纳、查阅资料、整理

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课中教学





































































































课中教学


引入: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作为公民,我们要学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二、与法同行(板书)


讨论: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

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板书)

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表现。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父亲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又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板书)

(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一致的,公民既有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

请阅读教材P88-91:思考归纳:什么是监督权?我国有哪些监督的制度?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板书)

(1)民主监督制度: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等。

(2)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

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


4. 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板书)


(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2)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3)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4)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不能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学生讨论









听讲解









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





做笔记



听案例

分析案例



讨论


学生回答



听讲解






做笔记









学生阅读

思考





回答



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听讲解



















这则案例说明什么?



假如生活没有了公平与正义会如何?











分析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记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分钟




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监督权?我国有哪些监督的制度?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让学生明白监督的渠道和方法

























总结提升




课后安排

1.完成练习册P?

2.调查访问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当选的过程,并请他们谈谈当人大代表的体会。

学生课后自己归纳、查阅资料。

练习册P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的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san/73131.html

相关阅读:第十二课《美好人生我选择》第二框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