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
一、教材分析
《“秦王扫六和”》是第三单元《统一祖国的建立》首篇内容,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秦兼并六国、实现国家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及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节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匈奴的兴起和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了解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
2、能力目标:
归纳?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等问题;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分析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并能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重点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3、汉武帝的大一统 4、“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四、教学难点 1、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3、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五、前一单元教学情况总结
通过对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对一的互帮互助等学习方式,对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能比较全面的掌握该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对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影响有所了解;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发扬小组合作优势。
六、本单元知识结构
第11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统一六国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2、“焚书坑儒”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四、秦朝的疆域
第12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沉重 2、刑法严酷 3、赋税沉重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项羽、刘邦率军继续抗秦 2、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3、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灭 4、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5、汉朝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第13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2、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3、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背景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第14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 治理黄河 汉武帝 汉明帝
2、 农业的进步 犁壁 二牛一人犁耕法 耧车
二、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 丝织 提花机
2、 冶炼技术 水排 钢材制造技术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商业的繁荣 长安 洛阳
2、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收归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
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三、昭君出塞
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2.张骞通西域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三、医学成就:《神农本草经》
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第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2、道教的兴起
二、王充和《论衡》
三、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的原因 2、《史记》的内容及影响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七、单元课时分配 10课时
八、重难点突破
1、《秦王扫六合》一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可以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制作动态地图,边讲边演示,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都调动起来,把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第12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学生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3、第13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4、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第14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5、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第15课重点,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6、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第16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7、第17课中,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8、第18课主要叙述的是秦汉文化中有关宗教、思想和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九、本单元所需教学素材 图片 影音资料 课件
十、达标试题
一、选择题
1、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汉高祖采取修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
3、新疆地区从何时起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秦始皇实行的措施体现了下列哪一派别的主张(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六王毕,四海一。”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元世祖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的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大秦遣使来中国 ②班超出使西域 ③张骞出使西域 ④甘英出使大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8、下列表述适于华佗的是( )
①擅长外科手术 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③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
9、下列著作中,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基础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九章算术》 D、《神农本草经》
10、汉武帝时,人们使用最多的钱币应该是( )
A、圆形方孔钱 B、刀形币 C、五铢钱 D、银元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移民醇厚。
请回答: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实行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结果怎样?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材料二: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六王毕,四海一”指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写到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建筑?


(2)“戍卒叫” 指什么事件?在何时何地提出了材料二中的口号?材料二中的口号含义怎样?标志着什么?此外还有怎样的口号?


(3)导致材料二中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yi/67790.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