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 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 ④实行族诛 ⑤实行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5.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巨鹿之战
C.刘邦攻占咸阳 D.西汉建立
6.识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请回答:
(1)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
(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4)这一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C
6.(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陈胜、吴广。(3)会。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
拓展提升:
1.从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道理?
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把你的所见所闻,说给大家听听。
课外作业:
必做题:1、查找成语故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的多。
选做题:1、某导演拍电视剧,戏中有陈胜和孙武的对打。两位演员不解地说:“我们两人怎么可能打仗呢?”导演 听到了有些恼火地说:“叫你打你就打,你不打来无工钱!” 陈胜和孙武有可能打仗吗?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你又该做些什么?
2、如你来到陕西参观秦始皇兵马俑,请你在游客留言薄上留下你最想对秦始皇说的一段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yi/793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