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期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农村学校“学困生”的成因及解决的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本文以初中化学农村“学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期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学困生”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究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农村初中化学学习中“学困生” 转化的对策,从而为大面积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为农村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化学,“学困生”,成因,解决对策。

  一、“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同等量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2007年我对所教九年级的“学困生”在学期中期进行摸底调查和上门家访,(因为我们农村学校班级数少,总共就两个班级,而每班人数也少,都在40名左右)所以选取了30位学习相对较差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同时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对上述家庭进行家访,情况如下:单亲家庭有6户占30%,初中学历的18户占90%,主要由隔代(祖父母)关心学习的10户占50%。

  然后,对以上调查结果以及结合“学困生”平时的表现,我进行了“学困生”成因分析。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㈠农村学校“学困生”的形成分析

  “学习的成败决定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在智慧活动中承担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的任务 ,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起认识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智慧活动的操作,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的效能 ,属于意向活动范畴。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 ,而非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肯干不肯干,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 ,是坚韧不拔的还是畏缩不前的 ,是勤劳勇敢的还是懒惰懦弱的。对于“学困生”来讲,不管是哪门学科,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共性。

  1.性格:从调查中发现“学困生”的性格大多具备了:学习上不积极主动,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做事不能坚持等使他们的学业受损的性格。

  2.兴趣:调查中由60%的“学困生”就是由于受到太多的来自家庭和教师的负面影响(如考试的压力、单凭学业成绩加以区别划分的等级化评价体系 ,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存在的不适应等等)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3.信心。对一个久处“学困生”行列的学生来说,他们得到的是太多的指责,太多的失败,久而久之对他们学习的信心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调查中,信心不足的比例达到80%。

  4、动机:对于学困生来讲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比较薄弱,想获得成功,得到表扬的动机也较低。

  ㈡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农村学校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形成“学困生”,除了以上共同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外,还有以下一些学习环境及学科本身的因素:

  1、办学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虽然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化学的专用实验室,但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较少,没有专职的实验员,实验的用品也没有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所以刚开学的实验就很少能安排,这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带来了一个不好的开端。

  2、学科本身特点:化学作为初三才开设的一门启蒙科目,“学困生”是带着好奇、紧张、害怕(因为初二时已有四门主学科、现在又将增加一门)的心理走近这门学科: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了解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样的学科,紧张又害怕使他们担心会不会又是一门很难学的科目,于是乎他们等待着这么课的到来。继而教学知识点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需要记忆,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等需要理解,而“学困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如此恶性循环使“学困生”的好奇心不断削弱,枯燥乏味害怕占据上风,导致信心不足,测验时,只做选择题(有时是用抓阄的方法确定)、填空题,而推断题、计算题即使是较简单的也不敢做,有的就干脆不做,缺少成就感,害怕失败。这样“学困生”应运而生就不作为奇了。

  3、农村家庭。对于现在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是经历过十年动乱,深受其害而导致他们知识的贫乏,与想要在孩子身上找回他们失去的希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们缺少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对化学知识更是一窍不通。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知识(如稻草的自燃,白磷的燃烧等),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天火、鬼火”的迷信思想,再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条件好的,或者对子女比较关心的家庭都向城里发展。这无疑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雪上加霜,听之任之的大有人在,而农村家庭中单亲家庭所占比列之高更是造成“学困生”增多的原因,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又一群“学困生”应运而生。

  三、“学困生”的解决对策

  ㈠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引入成功教育理念。

  常有“学困生”自叹“我真笨”“我什么都不会”“我的记性真差”,但同时有些老师又会说“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玩起来什么多会”,“这个同学头脑简单但四肢发达,玩体育什么多行”等等,其实这里边就包含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心理学家潘菽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有关认识活动本身的 ,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及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它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后者则只涉及学习本身”.这里前者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 ,后者则为智力因素。由此可见 ,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必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动力功能的作用.。

  1、挖掘课本中的教育资源,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在初三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诸如名人的故事、化学的成就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介绍我国古代成就时就有图、有史实、有习题,在学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时有于谦的“咏石灰”的诗,等等。这样即使“学困生”弄通化学原理,又使“学困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此坚持下去,一定也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化学打下基础。

  2、启迪学生思 ,适当的给予鼓励,塑造“学困生”健康的人格和成功的信念。不久前,毕业近15年的初三学生进行聚会,他们邀请我一起参加。让我感动的不是菜桌上的美味佳肴,也不是他们给我的礼物,而是一位学生说的一句话:“老师,你是我初三时老师当中唯一表扬我的学生,所以我升学考试时考了100分,谢谢你老师,我永远记得你”。这就是我转化“学困生”的典型例子。

  对于农村的“学困生”来说由于他们原本基础差,学习环境不理想,他们很少受到表扬,很少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他们这个机会,树立三个信念即: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多方面的成功。

  ⑴老师要有健康心理和高尚的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尤其对于“学困生”,当他们认可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就会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去学好这门课。

  ⑵要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⑶激发“学困生”的好奇观念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在动力。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例子:如“鬼火”“舞台上的烟雾”“水下白磷的燃烧”等等。对这些现象的好奇,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也是激发“学困生”强烈求知欲的时候,为“学困生”的转化打下基础。最后,适时的激励是培养“学困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做“学困生”的“知音”,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让”学困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总之只有重视“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才能为他们的转化提供动力。

  ㈡注重学科特点,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努力使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1、抓好教学中“听、思、问、练”的学习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上吸收率。

  ⑴“听”是关键,思是核心,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而这方面恰恰是“学困生”最欠缺的。在我们班中有些同学课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儿,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补课,就如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吃力,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我要求“困难生”养成写“小纸条”的习惯,每一节课后写出几个课上不懂的问题提交老师,并有老师面答,这样迫使“学困生”上课不开小差。

  ⑵“思”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我要求课上的“学困生”能跟着老师的节拍思路进行思考,并尽可能的设计分层题目,力求使“学困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⑶“问”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而“学困生”很难有问的兴趣,从调查中发现90%的“学困生”或是有太多的问题而无从问起,或是羞于启口怕受到老师的责备。为此我充分利用“学困生”提交的“小纸条”功能,哪怕是“小纸条”上所记录的是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是我课上已经讲过多次的问题,都给予认真解答,并适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寻找“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他们的“问”多了,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了。

  ⑷“练”是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能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精选例题,不搞简单的重复或题海战术,并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上黑板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寻找出不同层次学生问题所在,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解题思路,及时指出他们错误的原因,并要求他们准备一本“错题集锦”,把错误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后向老师进行反馈。也为以后的复习不犯同样的“错误”打下基础。

  ⑸抓住听、思、问、练四个学习环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能使 “学困生” 所学知识不断地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达到懂、会,直至达到透的目的。

  2、化解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难点,让化学各个知识点一目了然,融会贯通。

  初中化学学科的知识点中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计算、基本实验等几个方面内容。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调查中有70%“学困生”不能很好掌握化学知识,很明显的体现了要求教师对化学知识传授研究的迫切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及时整理,重视知识点呈现的显现性。

  (1)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中的关键字,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弄清并搞懂了,书写和判断氧化物就容易了。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习中要求学生先知道两者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其中关键是“是否”和“新物质”两部分,同时要明确是“变化前后物质比较”,这样这两个概念就是“学困生”也能很容易的掌握。其次,要尽可能的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为化学中很多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并明确告诉“学困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拽元素,分子拽原子避免出现错误。再次,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概念中的关键部分。

  (2)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我采用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零碎,但根据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以某物质为中心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燃烧的火焰颜色一样,产物都有金属或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通过经常性的网络化整理使“学困生”也能掌握。

  (3)寻找化学计算的解题技巧,力求化繁为简。对于“学困生”来讲,计算题是他们最为头痛的事情,往往交上来的试卷中计算部分白了一大片。因为数学基础以及本身信心的原因他们大都选择放弃。所以在教学中我选择放低要求的分层教学,教给他们解题分为三步即审题、析题、解题。审题就是阅读原题,理解题意了解特点和类型弄清已知和未知,要防止不看全题断章取义,粗心大意。析题就是剖析原题,在审题基础上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对众多事实或复杂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挖出隐含条件及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从而确立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解题是在析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已知求出未知得出正确结果。同时要注意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4)重视化学实验实际操作,力求在感性中归结化学知识。对于“学困生”来讲,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可能较欠缺,但他们的动手能力一般都较强,这是转化“学困生”,提高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契机。为此我重视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者讲好要求让“学困生”来做老师的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中,虽然学困生很感兴趣,但他们又大多是怀着“玩玩”的心理进入实验室。为此在实验前我对他们“特别关照”,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并在实验中加强指导,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我教的“学困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成绩也都有显著的进步。

  (5)被学生视为“第二外国语”的化学用语来说,学起来枯燥乏味,虽理解起来不很难,但记忆起来却是前学后忘。对于“学困生”那简直是“天书”。为此我采用编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制作卡片等形式,让这些符号和他们天天见面。对于化学式的学习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化合价的基础上明确化学式书写的规律,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书写,而不用死记硬背,这大大提高了这些“学困生”的记忆能力,使他们把“天书”变成“仙书”而乐意去掌握。

  总之,化学知识体系中知识点很多,涉及各科知识的也很多,只有把各个知识点加以整理,做到融会贯通,化繁为简,才能让“学困生”知难而进,获得成功。

  ㈢整合家校合力,创设“学困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看到这些“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作为一名化学任课老师一定要转换好自己的角色,要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班主任、家长,倾注自己的热情,寻求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转化好这些“学困生”。

  1、利用节假日和班主任一起进行家访,通过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家庭情况,并向家长明确提出本学科的一些要求。

  2、指导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信任孩子”、“赏识孩子”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3、鼓励家长倾听孩子利用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及时的给予肯定,让他们觉得我所学的化学知识确实很有用。

  当然,二期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农村学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不能期望一撮而就的加以解决,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信学生那怕是“学困生”都有成功的可能,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那么我们眼中的学困生必然会变成越来越多的中等生,甚至优等生。我们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265196.html

相关阅读: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重点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