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导入之我见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种教学语言与方法,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四五分钟,导入要导入本课体现的重点、难点的宗旨,具有的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博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应该精当、精彩,却忌庞杂繁琐。精彩的导入,会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加流畅,因此,初中教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有趣故事导入

  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求知的欲望,也就顺理成章的过度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去了。

  二、趣味性实验的导入

  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三、创设悬念导入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探求结果人皆可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就是“设置悬念”。讲“圆周角”一节时,可首先准备好一张事先画好一个圆(但无圆心)的方纸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但都需要尺规,感到无法可解,这时,老师点出:学了本节知识后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四、循序渐进导入

  有时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更强了。讲“最简二次根式”时,可设计如下:1)在黑板上写上:计算问:这道题有哪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2)再计算2×÷,请问这道能有哪几种方法计算?计算的依据是什么?请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3)如果=1.414,求和,如何计算?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那么二次根式化简的侧重是什么?什么时候二次根式是最简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其实方法是多样的,这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积累。除了以上几点,各位老师还可以尝试一下:开门见山导入法;温固知新导入法,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类比导入法,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反馈导入法,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实际应用的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

  总之,教学导入有多种方法和形式,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入都不能偏离主题,与所学的内容应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中心,作者:柳海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277313.html

相关阅读:三角函数的不常用公式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