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创设情境浅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我对课堂情境创设的一点认识。

  一、在创设情境中,追求人文情趣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勾股定理”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很快就知道这个定理了,但是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利用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偶然间发现朋友家的地砖上竟然反映着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对应关系来创设情境,再采用挂图加以引导,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放手实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源于生活,就要体现本真

  学生都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到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地掌握。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时,我会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示的点等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成为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

  四、新旧知识联系,重在培养思维能力

  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要根据数学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283965.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坡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