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解开放性数学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现在的中考题和教辅书中经常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题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题目内容情景开放,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等方面。学生在解答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或者解答不完整,特别是在最初遇到这类题时,常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解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解这一方面题的能力。

  1、注重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教学,理解数学概念和掌握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在。开放题常常是以某个数学概念或方法为背景,由于条件是间接的,常需要创设解题的方法,策略是多渠道、多角度,结论的不确定与多样性,充分拓宽了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广阔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提高,进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兴趣,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和调动,也消除了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过来,利用开放性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来源于问题,创造力形成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后,遇到开放性数学题就能沉着应对,游刃有余。

  3、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问题涉及的知识不局限于本学科,而要涉及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内容。首先注意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接触过的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

  二要注意例题、习题的变式教学,通过条件的变换或结论的变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利于学生解开放性的题目。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创造意念,可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性活动,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亲身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通过翻阅已学的内容,查找资料,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进行推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去钻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身探索发现的,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一个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体验经历其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其创造能力,增长其创造才能。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于教师的问题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具有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设计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有较多的提问机会,有广阔的质疑问难的天地,是学习的主动的探索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打破传统的学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局面,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被动局面。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荒唐的或错误的,但是,只要提出问题,证明他们在动脑筋,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解答途径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也就是说,开放性问题是一个探索性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解答方法是开放式的,即一题多解。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不仅能运用各种学数的解题技巧而且能应用其它学科的方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性问题的解答方法是多样性,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答,水平层次低的同学解答的方法的种类只是相对少一些,教师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说,优秀生回答四种解法给予高分,学困生回答一种解法,也给予高分,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的认知结构、智力程度各有差异,教学中,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饭吃,且吃得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励起更一步成功的努力,是每一位老师都应重视研究的问题。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标准化答案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导致死记硬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重视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答案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果教师设计问题总是几乎全班学生都一样的答案,书上怎么写的就怎么回答,老师曾怎样讲过的,学生就怎么回答,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创新意念,不可能发展创造力。

  论文中心作者:陈文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290072.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解题方法: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