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叶立军 斯海霞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然而,笔者发现,虽然大家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展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在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同时,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要重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往往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存在着“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从而降低了教学目标.有的课堂教学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甚至偏离了教学目标,致使三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教师在备课时还是参照考试大纲中确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在学生初学时,教师就已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了,如此一来,许多本应培养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往往就降为只要求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层面上了.教学内容也变得肤浅狭窄,知识的传授仅浮于表面,没有挖掘其本质.而为了达到好的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密周到的预设又太多,这就使得学生只好紧跟着教师设计的步伐走,从而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被强迫牵制、被动跟随的现象.

  

  (二)课堂提问频繁且低效

  

  近些年来,“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更多的是以教师提问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频繁的提问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曾对七年级一节“分式的乘除”的课堂教学做过统计,这堂课教师总共有160个问题,具体提问反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结果如下:教学引入环节,教师提问21次,用时88.5秒,占整堂课的3.50%,;讲解新知识环节提问1次,用时1秒,占整堂课的0.04%;例题讲解提问64次,用时193秒,占整堂课的7.62%1.学生练习提问6次,用时12秒,占整堂课的0.47%;教师讲解练习提问39次,用时166秒,占整堂课的6.56%;课中小结提问9次,用时82.5秒,占整堂课的3.26%;课末总结提问13次,用时42秒,占整堂课的1.66%.

  

  从上述可知,一节总时间为2532秒的课,教师提问的时间就用去了585秒,占课堂总时间的23.1%.在160个提问中,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理解性提问只有16个,而封闭性提问却有144个,占了总提问数的90%.封闭性的提问适合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过多的封闭性提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层、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整个的教学环节上看,教师讲解新知识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的基础上,去触发学生认知的矛盾,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阶段,这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

  

  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教师适时诱导的提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前提,但是在这个环节,教师只提问了一次,而且还是封闭性的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追求“量”的同时,更不能轻视提问的“质”,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低

  

  现代教学提倡要变“教为主”为“以学为本”,在教师的主导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的现象.

  

  “讲解”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即便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教师的讲解越多,学生就越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很多时候,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都是知道的,或者说教师只要适当地点拨、引领、启发一下,学生就能明白.有些时候,学生会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自己都已明白了,太简单,不需要自己去思考,而教师又生怕学生不明白,一味地重复讲解,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此下去,就会使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而不愿去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练习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有助

  

  于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而是在讲完新知识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完后又再讲解,讲完之后再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课堂练习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出现了“满堂练”的现象,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的时间.这样的课堂练习方式都是教师的预设环节,虽然教师体现了对知识文本、技能的尊重,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但预设过度、按部就班,课堂生成就没有了机会,从而使学生缺少了立体互动和个性解读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锻炼过程.

  

  笔者曾对“分式的乘除”这节课中学生的回答进行过统计:教学引入环节共应答20次;讲解新知

  

  识环节没有应答;例题讲解环节共应答59次;学生练习环节应答4次;教师讲解练习环节共应答36

  

  次;课中小结环节共应答10次;课末总结环节共应答13次.对应于教师的160个提问,学生有142个回答,有18次教师的提问学生是没有回答的.在这142个回答中,虽然学生理解性的回答次数是最多的,其中,有42.25%的回答是理解性的,但还是有37.32%的回答是机械性的回答,由此可见,相对于这部分回答的教师的提问,则是无效的提问.因为机械性的回答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而且这种机械性回答绝大部分是学生的集体回答,在集体回答的时候,教学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真正的收益并不多,真正能体现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性回答很少.

  

  (四)随意处理教材例题,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大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时,还要在广度、深度上超越教材。教材编写者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编写教材,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状况、教学资源肯定不是最适用的,它给教师留下了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去处理教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很好地去钻研和利用教材,而是出现了随意处理教材、更改例题讲解先后顺序的情况,导致例题梯度太大,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觉得数学难学,失去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的甚至感到所学的知识太难,产生害怕或抵触情绪。如此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针对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制定相应的备课大纲

  

  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有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在备课时应先充分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尽可能地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为了帮助教师能够准确地理解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使他们在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应有

  

  的数学能力,我们建议教师要针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参照美国许多州制定的教师备课大纲来进行备课,以便指导自身进行有效地备课,提高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力.

  

  美国许多州制定的教师备课大纲”。包括:课程目的、课程标准、开始新课、新课教学、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练习、分级指导、结束新课这八个方面.它要求所有的新课都要与课程标准有联系,如新课的开始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且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和教学方法进行新课教学;课堂练习应包括教师指导下的练习和学生的独立练习;最后,教师通过提问、考评(小测验)、学生的书面反馈以及师生讨论等形式,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结束新课.

  

  当然我们在参照美国教师备课大纲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师备课大纲,这样的备课大纲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教师进行备课.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是培养会思考、有想法的人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求异、敢于探索,才能使其在学习中幸福地成长.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教学的氛围、进行有效提问、精选讲解的例题、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是解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生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一起进入数学思考的前沿.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平台,而双方互动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教学民主就是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其表现为:学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能因为学生的行为稍不合常理就给予否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而是要予以正确的引导.

  

  其次,增加有效提问,减少无效或低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那些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提问.有效提问不仅与提问的内容有关,还与教师提问时的语速、音调变化有关.此外,教师提问的方式也决定了这个提问能否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或理解为怎样一个问题.”。而低效或无效的提问不但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减少封闭性提问;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可采取如识记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再次,钻研教材,精选课堂例题.教师在引入新知识后,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及时地理解、巩固新知识.例题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精选例题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最后,合理设置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组织教学、新课引入、讲解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讲解练习、小结、布置作业.其中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讲解练习这三个环节所占时间是最多的,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出现练完讲、讲完再练如此反复循环的状况,这不利于发展学生高层次思维,练习和讲解的确需要,但不宜过多.在学生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进行高层次思维.此外,教师还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是重视对学生演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归纳和演绎过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循环过程,因此,数学教育只有从“双基”出发,重视对学生归纳、演绎能力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才会均衡,发展才会持久.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为了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不仅

  

  需要深刻地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数学教学的本质,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备课、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反思.

  

  对于备课的反思,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包括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而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哪些环节比较满意.在反思教学行为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包括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等.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安淑华,吴仲和.怎样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J].人民教育,2007,(11).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过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312703.html

相关阅读: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