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比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7 10 题。 (16 分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7
——
10
题。
(16

)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矣。
(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
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注释]①
信:韩信。②
萧何:刘邦的丞相。③
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节选)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臣本布衣(
) ②
先帝不以臣卑鄙(


何闻信亡(
) ④
王许之 (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
.【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
分)

答:


10
.【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
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
.⑴平民,(2)
身份低微(3
)听说(4)
答应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8
.(1
)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
(2
)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 运用。(1
)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
)关键词“所以”“去”。
9
.表明自己的忠心,(1
分)
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
(1
分)
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
分)
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
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 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
10.
爱惜人才,(2
分)
知人善任。(2
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 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
附译文]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 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
“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
“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
“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
“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 将,
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387122.html

相关阅读:《桓荣勤学不倦》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伤仲永》《明史》 阅读答案(福建三明)
《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曹刿论战》“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附答案
《目贵明》翻译及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