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美国内战的爆发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CivilWar),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大规模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的美利坚联邦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最终以联邦获胜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此战不但改变当时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年-1865年),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就在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不幸遇刺身亡。他是第一位遭到刺杀的美国总统。2006年,亚伯拉罕?林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名。

南北战争的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1、时间:1861??1865年,
2、双方:美国北部诸州同南部发动叛乱的各奴隶制州之间的战争。
1860年,奴隶制度的反对派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1861年2月,“南部同盟”成立,美国34个州中有11个州参加。1861年4月,“南部同盟”军发动叛乱,占领南部许多要塞和储有大量武器、弹药的军械库。只有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姆特堡要塞对叛军进行了两天的抵抗,但亦于4月14日投降。林肯总统3月4日就职。
1861年4月15日正式宣布南部诸州为叛乱地区。美国南北内战告爆发。
战争第一阶段(1861??1862):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林肯政府作战优柔寡断,这是北部资产阶级对南部奴隶主持摇摆态度的结果,表现了企图用妥协方法解决冲突而不用革命方式进行战争的倾向。1961年,主要战斗行动在华盛顿、里士满方向展开。
1862年5月20日通过的宅地法,以及解放南部叛乱诸州黑奴的林肯宣言(1863年1月1日),国内政治生活和联邦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北部各州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高涨,军队得到新编部队的补充,约有19万黑人(其中72%来自南部各州)入伍,25万黑人在后方勤务部队中服役。
1865年春季,联邦军队在格兰特指挥下恢复了进攻,并于4月3日攻占里士满。南军向东南溃退,但被格兰特追上并遭合围。4月9日,李集团军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至6月2日,南军其他军队停止抵抗。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遭奴隶主和北部反动集团奸细布斯(演员)行刺,身负致命重伤。持续4年之久的内战以奴隶主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对林肯的历史评价:
1.领导北方平定了南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2.促进了北方更先进资本主义生方式的传播,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请了障碍
3.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内部障碍

葛底斯堡战役??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葛底斯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的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联邦军死伤和失踪2.3万人,南军2.8万人。米德将军在战斗期间向各军下达了一道道重要命令,对战斗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葛底斯堡战役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南军失去战略主动权,再也未能向北进军,联邦军队转入进攻。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更加坚定了美国人民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正像4个月后林肯在葛底斯堡战场举行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时,发表的那篇不朽演说中所说的:“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曾为之竭尽全部忠诚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使这些死者不致白白牺牲。”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农奴制的危机

农奴制:
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由于被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奴,故名又称封建领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不依附于农奴主。而农奴主则利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制的地租形式主要是劳役地租,辅以少量的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沙俄农奴制的特点:
1.主要采用劳役制为主要剥削手段;
2.农奴完全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之上,处于社会底层;
3.农奴饱受压迫,既要为地主服务,又要向地主提供各种贡品;
4.沙俄制定了残酷的约束农奴的立法;
5.封建社会后期逐步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黑奴同沙俄农奴的比较:
1、黑奴:
在非洲沿海,欧洲殖民者设立要塞和商站。被掳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里的奴隶市场,让奴隶贩子“选购”。买卖双方拍板成交以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然后奴隶被关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凑满一批就赶他们上船,运往美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再运往黑奴市场供美洲的种植园主购买。黑奴一般没有人权,奴隶主拥有奴隶的生杀大权,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奴隶主可以用自己的奴隶来代替自己服兵役或者代替税金、财产等。所以黑奴完全是一种当时的活的商品,像牛、鸡、狗一样。
2、俄国农奴:
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农奴制的主要危害: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俄国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

悲惨的沙俄农奴: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大久保利通: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家。1863年萨摩藩抗击英国侵略军时,任萨军总指挥官,虽遭失败,却因敢与列强对垒而声名大振。1868年1月3日与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新政府成立后,历任参与、总裁局顾问、参议、大藏卿等职,成为政府主要领导人,领导了“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等资产阶级改革。
1871年12月任岩仓使节团副使赴欧美考察,1873年回国。对内推行地税改革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强化中央官僚机构,集中大权在手,进行专制统治,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1.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改革借鉴了许多西方的先进成果;
3.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
4.日本的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同中国戊戌变法的对比: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1.改革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设立府、道、都、县,由中央任命藩知事,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军事上: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
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2.影响:
(1)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2)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打开日本国门的条约??《神奈川条约》:
神奈川条约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旧历))江?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日本通称为《日米和亲条约》(《日美和亲条约》)。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箱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的美国士兵得到安全保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481826.html

相关阅读:学习历史的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