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的尝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存在一系列问题:知识抽象,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难度;只结合课本的文字和地图学习,不够形象化、具体化,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在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抽象的地理事物,如果我们能制作出相应的教学模型,将其转化为直观可感的信息,就能变得生动有趣,更好地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下是几个教学实例。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

山地的五种形态(即山谷、山脊、鞍部、山顶和陡崖)的等高线特征,是一个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判读相对较难,而借助直观的教学模型就较易突破。

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我们可以用彩泥制作山地的五种形态的教学模型图,并将其切割成不同的层次(见图1)。

(图1)

在正式上课时,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步骤进行讲述:①从文字上理解山地的五种形态的含义;②在课件的幻灯片上(见图─11)引导学生分析山谷、山脊、鞍部、山顶、陡崖等各自的特征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③让学生看教学模型,逐一观察山地的五种形态的形状;④叫学生将教学模型的各个层次从上到下画在黑板上(即画在平面图上);⑤结合教学模型和画在黑板上的山地五种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山谷、山脊、鞍部、山顶、陡崖等的等高线特征;⑥将山地的五种形态放在一个等高线地形图上(见图12─13),让学生做练习巩固强化,加深理解。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答案:

A是陡崖

B是鞍部

C是山谷

D是山脊

E是山顶

二、澳大利亚的教学

在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中的一些地方凿井,地下水大多能自动地喷出地表。如果我们能制作出相应的教学模型(见图15),同样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操作:①结合课件的幻灯片(见图13─14)先讲解大自流盆地的形成原因,和学生一齐分析下隔水层、上隔水层、含水层、东部和中部的地势特点、水位线(大自流盆地的地势比水位线低)、东部降水丰沛的原因;②将幻灯片和实验装置相对照,引导学生明确实验装置中的钢管下部相当于下隔水层,钢管上部相当于上隔水层,钢管内相当于含水层;③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见图15─17),将水缓缓地倒入水管,让学生体会在大自流盆地低洼的地方凿井,由于地势和水压的影响,地下水就会自动地喷出来。

(图13)

井水为什么自动向外流呢?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三、地球的公转的教学

地轴与赤道平面成90°的夹角,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成23.5°的夹角,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这些知识点虽然不要求初中的学生掌握,但如果学生能掌握好了,对于理解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极昼和极夜的产生,以及五带的形成将会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土法上马自制了一个教学模型(见图18),用一块纸板作为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另一块纸板作为赤道平面,并将它们放置于地球仪上的相应位置,逐一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倾斜23.5°公转、地轴、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等概念,同时在课件的幻灯片上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见图19),在地球仪上直观地观察这三个夹角,并多提问几个学生,让全体同学不断熟悉。

(图18)

(图19)

运用教学模型进行直观教学有如下特点:通过实物演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实物,降低了理解知识的难度;趣味性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独创性,体现了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歉收包容,进行综合创新;师生互动探究,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延伸、拓宽、丰富和完善,利于学生加深拓宽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是明显的:直观、形象,更好地理解知识;生动有趣,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利于集中注意力

在老师制作教学模型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制作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利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如地球仪上经线的形状是半个圆,我们可以先启发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一齐探究分析,听完课后指导学生用彩泥制作成小地球仪,并把其平均分为四等分,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等分中的两个侧面的形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通过指导学生自制教学模型,化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具体的事物,学生理解知识就变得通俗易懂,并且让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和创新性。只要积极进取,开动脑筋,实事求是,问题就可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如何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难点?如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问题是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创新和发展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文理兼修,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遵循教学规律,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与同事多研究、多商量、多合作;借鉴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创新……我们就能走出一条新路、好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2772.html

相关阅读:小地名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