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读体会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行,意味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跨入新的层级。在整理和提炼近几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新旧课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和反复地对比,认为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精神,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更加重视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的三维课程目标。

一、贯彻了纲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立足长远,紧握时代的脉搏,对课程性质中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关修改,进一步突出其“思想性”中的时代内涵,增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的素材,从而与纲要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人文性”内涵进一步贴近学生,更加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这些内涵充分体现了工作方针的要求。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思想基础的建构上,更加突出了以实现为归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有所变动,其中与纲要精神保持一致也成为变化的亮点之一。例如,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课程内容“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提出“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和“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这些目标和内容的提出都遵循了《纲要》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再如,“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2.5,将实验稿中的4.1、4.2、4.8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提出“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既体现了“纲要”的要求和十七大的精神,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统一。

二、更加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设计思路的重新建构,还是课程内容的发展创新,都力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复斟酌、仔细推敲,使课程标准更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突出“为了学生”这一核心内涵。

修订后的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指出: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突出以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设计框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逻辑线索,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层次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使课程内容逻辑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同时教学主线更加清晰,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这正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课程内容看,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直面学生的现实问题。

例如,将实验稿中“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小标题“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对初中生而言,开启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技能的基础。再如,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删掉了实验稿中的自觉抵制“黄、赌、毒”和“ *** 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内容。“黄、赌、毒”和“ *** 功”邪教都不是初中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黄、赌、毒”、什么叫“ *** 功”、什么是邪教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整条删除,代之以相应的基础法律知识,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同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国家职能机关和专职人员的工作,不是青少年的义务和职责。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过去这种不切实际的内容删除,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必要措施。

关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问题,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提出的“克服‘逆反’心理”,修订为“调适‘逆反’心理”,仅一个词语的变化,说明了此次课标的修订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适切的帮助与引导。

三、更加重视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的三维课程目标

无论是课程总目标、基本理念,还是各部分的课程内容,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都融合了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作为落实的要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以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更加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观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力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调整后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提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并明确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修订不仅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其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说明。

其次,“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1.7 中增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新增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课程内容的适切调整,是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冲击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当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思想领域的情况也更加复杂,在学生心目中牢牢地树立主流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是学校教育完成社会职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2.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主题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特别是活动建议对此给予了充分的体现。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同时,增加了“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要求。其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继续“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特别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再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建议,通过观察、讨论、搜集、体验、感悟、反思等形式深化理解课程内容,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这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建议,也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这一活动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开放性的活动建议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班集体活动的热情。再如,“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这一活动建议,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精选了重要的核心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纲要》要求,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作了多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有增加,也有删减,有词句的调整,也有顺序的调换。不论哪种形式的变化,都反映出课程标准的修订精选了重要的核心概念,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更好地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教育内涵和课程价值,以及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例如,在“成长中的我”中,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关爱、自尊、自强”的精神,树立“心中有法”的意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在“我与他人和集体”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在“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课程内容增加了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内容,补充了“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要求。强调“责任、参与、选择”,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参与社会生活,做出正确选择,迎接希望的明天。

总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进一步修改和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思想品德教学坚持价值观引导,坚持回归生活,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是正确的。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推动思想品德课程向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我们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与生命成长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用好新课标,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讨论、辨析、分享等方式,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新课标,变在哪儿.朱小蔓(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3295.html

相关阅读:高效演练:八年级下册《我们的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