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次吃葡萄──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尝试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在列宁看来, 共产主义= 苏维埃政权+ 电气化,电气化就是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

列宁意识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这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唯一出路。

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而且采取了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了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其结果使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导致了30 年代发生大饥荒,农业和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断。战后,前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达摩克利斯剑之双刃──前苏联工业化道路探索失误的辩证评价

首先,苏联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是当时形势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以牺牲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暂时利益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巩固政权和保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且对于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而言,往往在工业化初期也很难避免,但在二战结束后,前苏联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已经失去了这一前提及这一合理性。

其次,其工业化的成就是巨大的,比较成功。即使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也一直对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给予高度评价。

但事实上,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同样造成了前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严重畸形。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从社会总产值的结构来看,前苏联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2:2:6,其中重工业过重(80%又与军工业有关)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从政治角度看,由于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特别是对农民利益的长期漠视和侵害,严重破坏了工农关系,动摇了国家的政治基础,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和社会主义事业失败。

体制痼疾,积重难返──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长期得不到纠正原因解读

首先,是俄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影响。这种模式实质上就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以高度组织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和管理社会生产,实现国民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俄国的传统发展模式是由彼得一世改革奠定的。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就是强化中央集权制,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为目标,全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其他工矿业,通过对农民和农奴的极其残酷的剥削,以牺牲农业和榨取农民为代价。其结果不仅使俄国很快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且为俄罗斯式的工业发展类型和道路奠定了基础。而斯大林及其后的苏联继续这一发展道路的实践则一再向我们显示了传统的巨大惯性。

其次,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前苏联领导人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实践中,其指导思想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把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如果为了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而脱离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甚至于为增长而增长,不惜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会影响和动摇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并最终动摇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善于根据实践修正自己的理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工业化主张突破了俄国传统发展模式,是非常可贵的探索。

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3.要制定一个正确的工业化道路, 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处理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整个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基础,要顺利地完成工业化,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问题。

4.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简介:詹晓良,中学高级教师,从教25年,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20多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3973.html

相关阅读:先秦思想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