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大舞台──稷下学宫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齐国故都临淄南有稷山,城西南门因稷山而得名稷门。稷门处设学宫,便是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大约存在了150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转型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对宇宙和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论,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争鸣的大舞台。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田氏取代姜齐后,他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政权,需要有维护其政权的政治舆论,来论证田氏代齐为应天顺人。邹衍证明了田氏得国是“五德转移”,田氏代齐是“奉天承运”。宋?、尹文的“见侮不辱”、让权力、守本分、以“寡欲”为上,都有利于田氏的统治,稷下诸子成为田氏的智囊团。正是在博采众长,开放引进的基础上,齐国稷下学宫应运而生,繁荣起来。

田齐桓公时期,是稷下学宫的初创阶段。田齐桓公在临淄置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

稷下学宫发展于齐威王时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齐威王时期的故事。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孙膑为军师,威震诸侯。齐威王时期善于纳谏,从谏如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各诸侯国学者来稷下学宫的,都受到礼遇,稷下学宫初盛。

稷下学宫兴盛于齐宣王时期。齐宣王说“寡人忧国爱民,故愿得士以治之。”他提倡广开言路,招贤纳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都受到“赐猎第为上大夫”的待遇,为稷下先生在繁华大道边建造华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的尊重。稷下先生在经济生活上,居“巨馆,临康衢……高门横闶,夏屋长檐;尊?明洁,几杖清严。”在政治上,他们不直接执政而居于上大夫之高位,并各抒己见,著书立说,以议论国家兴亡治乱之大事。齐国国君不惜以重奖求得批评建议,鼓励知必言,言必尽,国君则言者有赏,闻者必戒。齐王的礼贤下士,推诚纳谏,吸引了百千人,由此形成了空前兴盛的稷下学派,宣王“使稷下学士复盛”。此时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已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

稷下学宫中衰于齐?王时期。公元前284年,齐国被燕赵汉魏秦联军打败,临淄失陷,稷下学宫遭到破坏,稷下学士纷纷离开齐国,从此稷下学宫一蹶不振。

稷下学宫中兴于齐襄王时期。齐襄王恢复稷下学宫,找回稷下学士。但临淄城早已失去当年的繁荣富庶景象,史书称之为“齐墟”,荀子是当时德高望重者,三次被尊为祭酒,却已不过是威王、宣王稷下学宫的落日余晖而已。

稷下学宫衰亡于齐王建时期。齐王建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稷下学宫缺乏生气。公元前221年,秦军攻入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亡,稷下学宫止。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主要学派有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儒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名家学派、农家学派、兵家学派、杂家学派等,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多次来齐,作为齐国贵宾,备受礼遇,多次出入于稷下学宫,常被宣王召见议论政事,深得依重,受命出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设坛讲学,包容百家,各学派云集,既有学术交锋,也可跨越学派藩篱,广泛求学,“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各派之间不断争鸣交流,吸收,完善发展,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大舞台。

稷下学宫作为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以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成就传誉古今。诸子学说,融人文、经法、自然推演于一体,其中经国济民之术,立身处世之则,兴亡治乱之理,盛衰荣盛之序,天人感应之道,应有尽有,五彩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稷下学宫虽然衰亡,稷下学风却流传下来,流风遗韵,广远而无穷。

作者简介:徐杰,女,中学高级教师,临淄区教学能手,临淄区优秀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教育事业,致力于历史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4760.html

相关阅读:先秦思想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