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马说 阅读答案(淮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马说
韩愈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来源:
学科网]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答:




4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
,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
分)

答:






参考答案:

1
、①并列而死②同“现”显现③同样

④驱使(鞭打)


2
、①吃一顿有时吃完一担粮食
②它鸣叫,(食马者)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3

(1
)句意变化:原句: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吗?(
1
分)改句:是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食马者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原句:明确 地 揭 示 问
题的实质,


凸显了文章的主旨,揭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是造成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表达


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对食马者的讽刺和鞭挞之情(
1
分);改句:与作品要表达的观点不符。


(2
)句法变化:原句:先提出反问,再通过推测语气作出判断(1
分),
改句,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1
分),原句:表达的是人才被埋没是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1
分),改句:没有明确地表达出这种讽刺意味(1
分)。


4

形象塑造:
文章塑造千里马日行“千里之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形象(1
分),塑造食马者(或奴隶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
面对千里马却高喊“天下无马!”的形象,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塑造在于表现作品的主要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展示封建社会的人才怀才不遇,被埋没、受摧残的悲惨遭遇。受摧残的悲惨遭遇(1
分),
揭示了食马者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愚妄无知的形象,
表现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突显其愚妄浅薄(1
分).


写作手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1
分),把“伯乐”比作识人才的人(1
分),将“人才”比作千里马(1
分),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1
分),文章无一字直接说到人才,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人才有志难申的愤懑不平,嘲讽和鞭挞了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1
分)


阐明道理:
文章开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1
分),接着写千里马因没有伯乐发现的悲惨命运,突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1
分),文章的第二三段着重写“食马者”无知浅薄的行为与伯乐形成对比(1
分),进而揭示了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60293.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孔子见罗雀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阅读答案
《曲突徙薪》阅读答案
“仲永之通悟”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义犬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