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反思不应拍脑瓜 “冷门课题”研究亟待补位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最近几年每当北京涨水,大家就要表扬青岛的下水道:“德国制造就不出问题。怎么不向人家学学?”但我们很少提到:青岛老城建在海边的山坡上,排水本来就没难度。

拍脑瓜的意见太多了。我们对气象是外行,对防洪也是外行。尽管对日常事件有足够的判断力,但对于异常状况,我们的反应往往只凭第一印象。

举个例子,许多人认为,街道积水是下水道口径不够大造成的,因此只要下水道宽到能过汽车,就不会有排水问题。

但仔细想一下,绝大多数人既没见过北京的下水道有多宽,也不知道做得更宽是不是能解决问题。北京总体排水就靠城里的几条河道。“7?21”的大雨让许多河道不堪重负,以至于倒灌回下水道,形成喷泉。下水道通畅又有什么用呢?

加宽加深河道,让水快点流出北京,是很自然的思路。问题是成本有多高?我们也没有直接经验来佐证。

再比如说,大水上涨时交通瘫痪。管理者应设法让更多出租车上街,还是应派出更多巴士执勤,还是暂停车辆运营?我们这些交通外行也莫衷一是。

再比如说,北京未来抗洪的目标应该设置成什么样?现在并没有一致的清晰图景。大家普遍认识到,一场雨就已造成77人死亡,可见城市管理多糟糕。而且会用发达国家的正面例子,比如伦敦、巴黎和东京等城市来对照。

但这里往往被忽视的信息是,用来对照的这些城市,彼此的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很不相同。前几年英格兰遭遇暴雨,某地创下了英格兰历史上的日降水量纪录,也不过是314毫米。在台风频席的日本,这个数字就算不上什么纪录。但论及地貌,东京离海更近,伦敦则是内陆城市。排涝设置上,伦敦和东京就很不一样。

北京应该向哪个城市靠拢呢?我们没法一下子回答。

去年一场暴雨后,纽约主干道上的汽车也泡着,只露顶棚;还造成40万人停电。那次的雨比“7?21”小多了。(局部创下当地的日降雨纪录,差不多200毫米;北京房山这次是460毫米,北京几个城区都在200毫米以上。)

水漫街头,局部停电是否根本无法避免?不知道。

这些问号都不是凭着常识就能拉直的。“7?21”的灾害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反思的必要。而令人遗憾的是,专业判断和学界意见在讨论中难觅踪影,媒体只得越俎代庖,扮演起专家的角色,但很多也不过是推测,或者人云亦云。

科学研究缺位,是因为迄今少有人研究这个冷门课题。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所研究员王铮在《北京7?21暴雨间接暴露的中国科研问题》一文中提到,他曾几次申请研究城市雨涝的课题,但由于国外的“城市雨涝问题不突出,SCI不大研究这方面问题……成不了世界上的热点”,因此课题一直未获批准。殊为可惜。(牛喜山)

《科技日报》(-8-1三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747697.html

相关阅读:国家地理十大怪异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