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创新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无论是从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还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生物教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我在七年级所任教的班级中,安排七(一)班作为实验班,七(四)班作为对比班。对比班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常教学,实验班进行生物创新实验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消除学生对创新的心理障碍。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无能去创新。我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只要根据自己已学的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就是创新。在授课中我列举了许多事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如17世纪的解剖学家为分离人的颅骨,向颅骨腔装满干燥的种子,然而让种子吸水膨胀,巧妙地将颅骨分离。这种简易的做法,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创新,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重大方法。但只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种见解对整个人类来说不是第一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科学精神和科研成果激发创造动机。

采用黑板报、墙报、观看录像、观看多媒课件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史上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如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遗传规律的发现者孟德尔等,他们那种大胆假设、严格求证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另外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科技动态和成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以及目前市场上推出的生物保健品,以科研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三、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千奇百怪的生物一定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转化为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并对学生的好奇心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促进其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同时我也竭力为学生创设产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情境。如用生物标本吸引学生;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以生物史实来开拓学生的视野等。对于一些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常不合情理,超越常规;平时好提“怪问题”,爱出“鬼主意”;对事物常常持有怀疑态度。其实,就在他们的“点子”和“问题”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他们的怀疑态度中,也可能引出新的发现。

四、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再如“对于雌雄同花的植物能进行自花传粉,而对于雌雄同体的动物为什么不能自体受精呢?”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植物在光下通过叶绿体自己制造有机物,能否将植物的叶绿体转移到人体内?那时人只要喝点水,晒晒太阳,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五、利用生物实验,诱发创造兴趣。

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实验中,我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等机会。对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同时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设计出相关的实验来进行探索、尝试、验证。如讲述植物感应性知识时,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观察含羞草受到碰撞后叶片的变化。实验中小叶的闭合现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试一试。于是我让他们在我演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法来测定含羞草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学生讨论很热烈,他们提出了多种设想:用光照、声音、温度等刺激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植物具有感应性”的结论。又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观察明显,常常在载玻片上加上碘酒溶液,我趁机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有颜色的溶液来代替。有的同学发现用蓝墨水来替代,显微镜视野中色彩柔和,赏心悦目,使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探究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生物实验提倡创新才是教学的真正要求。我将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按课文要求只需要发给学生鳞茎,但实验时我不仅发给学生洋葱鳞茎,还发给他们多种植物叶片,如菠菜叶、蚕豆叶等,让学生通过实验自行选择最易作临时装片又能观察清晰的材料。实验结果证明,洋葱鳞茎表皮较薄,最易制成装片且观察清晰。通过实验,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获得了启发:实验不只是验证,还可以进行一些改进甚至创新。通过探索活动,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经过两学期的创新教学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七年级实验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成绩总分明显高于对比班。

通过一年来的教改实验,我把对比班和实验班的情况进行了综合的考核,把两个班学生的论文、实验、考试等综合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对比班的总分为4462.12,实验班的学生的总分为4954.52。从上面的分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就充分说明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能写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有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如学生能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对黄瓜等植物进行打顶试验,使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上向下运输这一原理,对桃树、?树做了环剥试验,也同样得到了增产的效果。学生看到高大树木上的叶片被害虫吃光,由于树木高大,难以撒药治疗,他们就根据植物对水分的运输由下向上的原理来进行撒药治虫。做法是:将树木的根部挖几个洞,倒入一些农药,这样农药能随导管中的水分运输到树木的顶部,让害虫吃了含有农药的叶片而死亡,从而解决了高大树木治虫难的问题。

3、实验班学生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和课余时间,对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另外也做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的实验有:“生态平衡球”“花卉嫁接”“植物向光性的测定”“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等。还有部分学生对本地区的“野菜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各种野菜的学名和别名,隶属科、目,以及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等。

以上是我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设想和发表见解。同时,教师要有新的学生观、人才观,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并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优秀学生。愿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再上一个台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893599.html

相关阅读:初中生物第四册期末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