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沙河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自然与古典范曾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之所以数千年不倒,有其文化血脉上的根源。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转换之中,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未间断。经过数千年的磨砺、融合、凝聚、发展,它已经独具神采,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奇葩自古以来都重视艺术家的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而这已凝铸成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神髓。自然,用最简略的语言讲,就是自在而怡然的大存在。为什么自在?因为它天然合理、它恰到好处,它不需要人们主观地给予它什么,所以说它自在;为什么怡然?因为它不是人创设的、不是人构想的,它在亿万年前已经存在,自在而怡然的存在,所以叫自然。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我们在宇宙面前唯一的选择是什么?敬畏。我曾经问过宇航员杨利伟,我说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你在天上的感觉?杨利伟想了一下,他说:“我感到人是多么伟大,人又是多么渺小。”我们讲回归古典,不是复古主义。因为古典也是一个博大精深、大不可方的存在。回归到古典的什么地方去?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东方和西方都曾经有过一个寻根的文化行为。比如讲中国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们提出回归古典是回归到什么地方呢?在他们看来,八代(三国、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已经衰落了。当然,诸位不要以为中国这几百年就没有好东西,他们只是整体上感到八代的文章比汉代的差了。我们讲西欧文艺复兴,因为经过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黑暗,忽然他们感到希腊的阳光是多么明媚、那里的雕塑是多么辉煌、希伯来文里面充满了多么美妙的思想。因此,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它的回归是回归到古希腊的精神。这种回归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而绝不是重复。譬如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但丁,大家都知道,恩格斯讲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近代第一个诗人。他的《神曲》能够把教皇打到地狱、把他的情人送到天堂,在当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辉煌旗帜。但丁回归古典的精神是回归古希腊那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因为我们要谈到回归古典,回归自然,所以我先在概念上加以说明。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在怡然的大存在。回归古典就是隔着一个相当的朝代来追述那时候的辉煌。(选自《回归古典之美——范曾谈中国传统国画、书法、诗词》引言)?1.对下列关于“回归古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归古典”属于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寻根行为,东西方的回归古典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 B.今天我们所讲的“回归古典”,与当年唐宋八大家所提的回归古典,从根本上说都是要恢复雄健的文风。 C.当代西方社会的“回归古典”的价值取向,是借鉴当年文艺复兴的经验,将人文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 D.所谓“回归古典”,绝不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简单恢复与再现,而主要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回归。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A.宇宙大自然大不可方,伟大而又渺小的人类在自然面前,只能以敬畏的态度待之。 B.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造成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原因,首先在于文化的消亡断绝。 C.对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追求,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髓。 D.所谓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天然合理、恰到好处”,二是不能也不必经任何人工干预。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的血脉既然已经延续数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未来也一定会更加通畅。 B.讲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并非意味着人类在与自然相处时必须保持无所作为的心态。 C.引但丁创作《神曲》的例子,意在强调“我们讲回归古典”,就是要回归人文主义精神。? D.回归古典是每隔若干年代来追述前世的辉煌,只要历史延续,回归古典就永远不会终结。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2分)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节选自《元史》卷一九一)【注】①浮客:指寄居在地主庄园里的外地佃农。 ②称贷:借钱给人。③宣麻:唐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以后就成为诏拜将相的代称。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民户籍:造册登记。 B.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 听:听从。C.何忧不治哉 治:治理得好,太平。 D.其介如此 介:耿介。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谭澄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 ①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为免其逋 ③壬子,复大籍其民 ④岁旱,令民凿唐温渠⑤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 A.①②③ B.④⑤⑥ ? C.①④⑤? 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澄自幼聪明颖悟,十九岁便承袭父职任交城县令,上任后他压制豪强,扶救贫民,向皇帝反映治理方面的弊端,使皇帝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国家和百姓都因此受益。 B.谭澄任怀孟路总管时曾赶上大旱,他发动百姓开沟挖渠,引水灌溉农田,百姓得以度过饥荒;他又教导百姓种田植树,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 C.谭澄文武双全,元世祖曾命他取代严忠范守卫成都子城,他采取积极措施,效果显著;元世祖又任命他为副都元帅,负责抚慰罗罗斯人,但刚一到任,便因病去世了。 D.谭澄为人非常刚强正直,大名宣抚使游显曾经为各路总管向朝廷请求虎符和委任状,谭澄亲自来到中书省辞谢,拒绝了游显的举荐,中书省为此把他的名字划掉了。第Ⅱ卷7.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5分)译文: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5分)译文: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注】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这首诗是他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8. 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9.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5分)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6分)(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2) ,知来者之可追。 (3)穷且益坚, 。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14949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