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B.封禅泰山,主要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上采用了他的模式。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2.下列对“儒家思想”与“封禅泰山”二者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孔子支持封禅泰山,但是他并未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因此封禅泰山直到秦始皇时代才真正成为了事实。B.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C.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登基后首先进行封禅。D.儒家思想因为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泰山因为儒家思想而真正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独尊地位。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 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 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 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 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 恨:遗憾 C.以宽繇役 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 税:赋税。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 ( ) 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C.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3分) (2) 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4分) (3)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3分)(二)课内文言文基础题(9分)8.对下面的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句读之不知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⑨蚓无爪牙之利⑩有志矣,又不随以止也A.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⑩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D.①⑥/②/③⑨/④/⑤⑦⑧/⑩9.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②道芷阳间行 ③素善留侯张良④屈贾谊于长沙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火尚足以明也⑦赢粮而景从 ⑧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⑨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⑩大王必欲急臣①/②⑦/③⑥/④/⑤/⑧⑨/⑩ B.①/②⑦/③⑥/④⑩/⑤/⑧⑨C.①⑤/②⑦/③⑥/④⑩/⑧⑨ D.①⑤/②⑨/③⑦/④⑩/⑥⑧ 10.对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①失其所与(赞同),不知 ②而燕国见陵(侵犯、欺侮)之耻除矣③贫贱有此女,始适(刚刚)还家门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被)背⑤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⑥蒙故业,因(沿袭)遗策 ⑦奚以之(结构助词,的)九万里而南为 ⑧而蔺相如徒(白白地,徒然)以口舌为劳⑨如惠语以让(辞别)单于 ⑩有智谋,宜(应该)可使①③④⑦⑧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21013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