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3题,共分)[]3.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4.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7.“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连坐制A. B. C. D.11.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C.三长制 D.迁都洛阳.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15.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18.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 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问的融合20.北魏统治者为解决 “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D.实行均田制2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2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范仲淹改革2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这说明( ) A.强化国家机器才能保障改革的进行 B.改革必须强化中央集权 C.政治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然增加官吏数量2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25.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2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 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7.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调节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D.控制交易时间28.“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1812年一样英勇作战。但是,(1855年)形势令人绝望地对俄国士兵不利……总之战争是失败了。”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导致俄国社会发展落后 B.俄国尚未开展工业革命C.俄孤军难以对抗强敌的联合 D.俄国军队装备落后29.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30.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3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32.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进程,其表现不包括(  )A.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B.国内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C.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D.外国资本逐渐被排挤出俄国市场.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A. B. C. D.二、非选择题(第3小题分,第3小题分,第3小题1分,共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材料一、材料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哟,他怎么也当官了啊!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注: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疫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流通,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22448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