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综合测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热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含义:艺术领域上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上实行百家争鸣。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成果:1:文学创作上,作品有《红岩》《红日》等。
2:电影创作上,作品有《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戏剧创作上,作品有《茶馆》《关汉卿》等。
二:“十年动荡”与文化凋零
1:文革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化事业遭破坏表现:a:红卫兵的破“四旧”
b:江青等破除“文化黑线专政”的鼓噪。
C:文化园地百花凋零的突出表现是样板戏。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标志: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
内容:“二为”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意义: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推动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繁荣。
成果:“鲁迅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文艺创作而设。“茅盾文学奖”是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而设
“五个一工程”奖,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第二课:人民教育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共同纲领》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即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为贯彻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2:“文革”中教育革命
1:破坏的表现
(1)“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2)1968年底,在毛泽东号召下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持续的“上山下乡”运动。
(3)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方法为“实行群众推荐,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2:破坏的后果
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人民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向现代化。
3: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
表现1: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2: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等。
成就1:国防领域: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发应堆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医学和农药领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袁隆平成功培育新型杂交水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2:1988年九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劳动。
表现:1:在核技术应用方面:成为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技术体系国家之一。
2:在空间技术方面: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3: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2003年,发射“神舟5号”成功。杨利伟是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67370.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二下册历史期中试卷(人民版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