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成学校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013年兴成学校高二(文)历史月考试题(一)注意:将答案做在答卷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注意卷面整洁和字迹工整。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 王位世袭制度B. 中央集权制度C. 选官制度D. 监察制度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观察右图,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西方文明史》中,称孙中山组建的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循着三项纲领,(1)民族独立(2)民主政府(3)社会正义。其中的“社会正义”是指A.“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C.“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D.“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19. 蒋介石在1935年7月表示:“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1937年7月又宣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绝不求战。”导致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失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日本逐步扩大对华侵略战争 D.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推动20.2012年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首次提出“一国两区”,即一个国家,两个地区(大陆,台湾)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的事件是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B.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1992年,两会(海基会,海协会)发布“九二共识” D.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21.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22.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23.某国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B. C.D.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不同的时代出现过不同的国家观,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缺乏明确的国家观念,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中原王朝并不认为天下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等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观念影响深远。――《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材料一中“天下观”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一观念在近代为何走向终结?(分)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该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材料三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李喜所《梁启超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构想》(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卢梭与梁启超“国家观”的相同点。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有何意义。(分)(3)孙中山曾经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分)材料四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4)材料四认为“真正的新中国国家”开始出现的前提是什么?近代中国战争不断,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会产生这一前提?(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高二(文)历史答题卡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非选择题(18+18+16 = 52分)注意:请在指定区域25.(1)(2)(3)26(1)(2)(3)(4)27 (1)(2)(3) (4)内作答!高二历史答案1.【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代的政治制度。汉初既延续了秦的郡县制,又继承了周的分封制,对地方的管理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符合题意。【解析】选B。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康熙“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B。4.【解析】选A。本题以夜市和瓦子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夜市“通晓不绝”、瓦子“不觉抵暮”强调的均是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北宋开始,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故C项与史实不符;坊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坊是指居住区,市是指商业区,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不能说无区别,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答案选A项。5. 【解析】选A。分析材料 “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懵”,可排除C、D两项,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在地点上与材料不符。根据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与材料不相符,本题选太平天国运动。6.【解析】选B。从张謇的评论看,“某人”应该是积极兴办洋务运动,创设大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的洋务重臣,首先可排除D项。其他三人中,综合评价,“某人”应该是李鸿章。7.【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时间看,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刚刚出现,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出现大的变动,A项不正确;近代国人办报最早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B项不正确;当时中国自然经济的存在,外国商品只能是少数富有的人追求时尚的选择,不可能促进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8.【解析】选C。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阴阳二气构成整个世界,此外便没有其他任何物质。凡一种事物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根源。荣耀和屈辱的到来,一定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对应的关系。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林则徐、魏源等人只学习西方器物,没有形成“新学派”,排除A项;孙中山等主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故与题干“所汲西学极为有限”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等人对中学全盘否定,排除D项;康、梁等人把西方的进化论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中国进行变法,故答案选B项。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独立民主政府社会正义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全面概括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看清图片中的语句“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A项反对袁世凯时没有实现农工兵商学大联合,B项抗战时期没有打倒军阀的任务,C项五四运动时尚无“国民革命军”一说。图片中的信息均符合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状况,故选D项。1. 【解析】选C。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日国家间关系变化的理解。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到1937年7月日本发动旨在灭亡中国的七七事变,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蒋兴成学校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23465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