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普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卷命题人:卜甜甜、彭娇 审核人:蔡贤龙本试卷六大题,共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下列词语中加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国家养老金管理中现收现付也就是把年轻人交纳的养老保险交给领取社保的老人,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又由下一代人来养,它被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讥为最大的庞氏骗局。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强台风天兔目前处于距离香港东偏南方向约385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近中心最大风力15 级,风速约48 米/秒广东局部海岸大风防御等级将达11级以上。弄权之际,何其洒脱;获罪之时,纤毫分明。薄熙来案的宣判是警示:有贪必肃,有腐必惩,不管官有多大,权有多重,一样难逃法律制裁。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当他爱一个人时,他心中会充满佛一样的大悲悯,在他所爱的人身上,他会发现神的影子。②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③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然而,谁若怀着形而上的孤独,人间的爱在他的眼中就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深度。④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⑤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⑥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A.③②⑤④⑥① B.④⑥②⑤③①C.③①⑥④②⑤ D.④⑥③①②⑤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分) 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张露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而不刺眼,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历尽世间的奢华百态仍清澈如水,那么这种人生非李叔同大师莫属。少年时,他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气度不凡;留学日本,李叔同以敏锐的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的第一;学成归来,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教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课期间,他以其高尚的品格、精湛的艺术、渊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新局面。他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曾形象地称“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大师在音乐上的造诣颇深。留学日本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大师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执教杭州一师期间,为了改革中国美术课历来只授临摹画帖的状况,他开设了室内室外写生课,以训练学生绘画基本功。1914年他在教课时采用了男性裸体模特写生,具有历史性的开创意义。 提到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发展,人们也不会忘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留学日本期间,他在东京组织成立艺术团体“春柳社”。1907年该剧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李叔同饰演女主人公。日本有一位老戏剧家松居,他对李叔同的演技极为欣赏。他说看了这个戏,他想起在法国蒙马得尔小剧场那个女优杜菲列所演的茶花女…… 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而瞩目文坛。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编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词家寇梦碧在《读李叔同先生诗词》中说:“叔同先生词,则兼婉约豪放之长,而题材之博大,内容之深广,实为突起异军,超越乡贤”。 李先生严谨而不拘束,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 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执教一师,他脱下西装,穿上黑马褂,布鞋,配戴金丝边框眼镜,为人师表,他一丝不苟。 先生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他的艺术成就为古老而禁锢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此中国艺术融入了世界文化的舞台,他严谨而美学化的教育精神为这个浮华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新的空气。?19、在丰子恺眼中,他的老师李叔同多才多艺,成就非凡。请根据文本列出李叔同先生多项的艺术成就。(4分)答: 20、文末说“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又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 21、李叔同既做事,又做人。请你谈谈他在做人方面给我们怎样的启发?(6分)答: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本大题小题,分。2.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和谐。(6分)你应该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你应该有操守,但是不要轻率抨击那些得过且过的人;, 。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权力;?,;道德适合拿来约束自己,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4、 B (由④“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⑥“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可知,此两句的顺序为④⑥;由②“前一种孤独”⑤“后一种孤独”可知,此两句的顺序为②⑤;由③“一切人间的爱”①“当他爱一个人时”可知,此两句的顺序为③①;根据三组句群的逻辑关系,正确的语序为④⑥②⑤③①。②是指犯法后迫不得已,不能说是癫狂怪诞,③④⑤⑥均是癫狂怪诞之举)8、D(通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认为一瓢道人和济颠、二车道人都足凡人难以理解的人,非天眼莫能知.就如古代诸佛和高僧)9、(4分)(1) 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曰/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2) ①一瓢道人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3分) (补出“一瓢道人”,异,句意各一分) ②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 (3分) (诸,固,句意各一分)参考译文: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姓,曾经手持一个瓢在湖北湖南一带浪迹游荡.于是人们就称呼池为一瓢道人。道人少年读书不得志,弃学出走,跑到海上参军。当时倭寇正猖獗,道人拳脚勇气非同一般,从一个小校立大功,慢慢升至裨将。后来违犯法律害怕被杀。隐匿在群盗中。出没吴楚之间,很久之后厌倦了这种生活,用钱买了十多个歌舞妓,在淮扬卖酒,所获得的钱财,全部用采侍候自己,那些歌舞妓轮流伺候他。没有一天不是左拥右抱,喝酒吃肉,听丝竹音乐,饮食供奉,可比王者。又过了十多年,心里又厌弃了。偷偷离去.在湖湘间乞讨。后来又到了澧州。澧州百姓开始不认识他,一段时间之后,一瓢道人说话癫狂,但多说中,所赐医药也有效果。随口作诗,却有奇语,人们慢慢敬重他。赠送他好的衣服好的饮食。他都接受又丢弃.别人因为这样更加款待道人。道人睡古庙中。一天从炉灰里掏取一锭金子,交给庙祝说:“替我招来僧人来做忏悔。”忏悔完毕,买了一具棺木,自己坐进去,不盖,命令十多人抬到集市,双手打拱作揖,大叫说:“这一年来特别打扰诸位,贫道告别了。”即使小巷间,没有不走遍的,一市百姓非常吃惊。他再次回到届中,于是仰卧在棺材里命令众人说:“可以盖上我。”众人不敢盖,再看他,已经死了。于是盖上棺木并且埋葬了他。抬起棺木时特别轻,不像里面躺了人。我听说后对此感到很奇怪。有一个人叉问我说:“那些确实有道之人,不应该放纵并且偷盗;放纵并且偷盗之人,又不该超脱生死。我大有疑问,用这个问题问您。”我说:“我和你都是一样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呢?济颠喜欢喝酒,三车道人喜欢吃肉,寒山、拾得身体污垢,如果不是天眼不能知晓。古代的这些佛。本来就有隐藏在猪狗之中的,何况是人?你和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些!”(1)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1点1分,两点3分) (2)意象有乱山、斜日、荒城、暮鼓。(2分,写出两个得1分,四个2分)这些意象渲染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气氛(1分),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1)夙遭闵凶;慈父见背 (2)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4)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2、A、D(B说“削弱”于文无据;C不能说是圣哲们创造了华夏文明,是他们让华夏文明更灿烂; E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永远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不能理解为不会改变、不会变质)13、C(A文化产品的沦落有个前提,就是放弃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B.“老子、孔子、曹雪芹”“《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在文中是泛指,不能理解为特指;D作家也要讲究个人正当的利益)14、前一个“中华民族”是指民族的称谓,代指中国;后一个“中华民族”是指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着重指民族文化。15、莫言也如孔子等民族先贤们一样,写作只为求取文化本身的价值、书写人生,而非牟利和娱乐;莫言的文学表现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这是他对文化的社会担当,也是他对文化的效能旨归的守护。广东省普宁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249205.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杭州二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