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 关于古代两河流域,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即相当于公元前18世纪前期.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学园的名字叫Lyceum (吕克昂)。此时的雅典处于A.城邦制度开始时期 B.城邦制度繁荣时期 C.城邦制度衰落时期 D.古典时代. 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D.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十二铜表法》规定,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要被处以死刑。这表明A.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习惯旧俗得以保留C.贵族滥用权力受到限制 D.法律程序过于严格、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杀死高德理,并与前来镇压的法王路易六世的军队斗争直至1128年。琅城起义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 B.打破天主教的束缚C.实现社会主义 D.反抗专制王权6.右图是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某大帝国的政治版图,从版图布局上可以判定为A.罗马帝国 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7、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8、187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1825年对工会活动的限制令,但同时禁止罢工者组织纠察队。这反映英国A.民主政治逐步发展 B.劳资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C.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工人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9、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请人绘制肖像。(右图)一位法国将军说:“简直就是一个战争宣言。”法国人如此“看图说话”的深层寓意是A.基于对人物肖像表情、佩剑服饰的感觉 B.基于对画面人物反差、构图比例的观感C.基于对德国军国主义、法德关系的忧患  D.基于对德国跨越发展、称霸世界的恐惧10、弗吉尼亚的怀斯曾发问:“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如果我们向法国宫廷提供贸易,当我们承认(英国)居民时,他们会款待我们比款待利物浦更好吗?”怀斯最关心的问题是A.法国的贸易援助 B.英国的居民身份 C.北美的民族独立 D.英国的贸易竞争11、有人指出: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在历史上比单纯地对国王权力的制止更加重要。(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而1625年英国的《垄断法》则是A.产生于君主专制时期的一部反垄断法   B.产生于君主立宪时期保护专利的法案C.反映了推翻君主专制后资产阶级意志 D.属于工业革命后政府社会立法的范畴12.“自由”、“平等”之所以被视为天赋人权而写入《人权宣言》,归根到底是因为 A.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 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C.建立共和政体的需要 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3.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拿破仑1812年战争1855年战争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B.C.D..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使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陈腐世界的代表”:禁绝一切对外交往B.“基于道义”:为发展资本主义开拓市场C.“最现代社会的悲歌”:坚决抵制违背国际道德的行为D.“对联式悲歌”:殖民国家扮演破坏者角色,落后阶级却进行现代化的探索.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另一方面是清政府具有镇压人们的力量,以建立有利于侵略者的安定的秩序。”表现这一政策最为明显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9.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A.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推动社会进步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A. 民族主义思想B. 民权主义思想C. 民生主义思想D. 国民革命思想.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也就是政治的动物。”古希腊雅典只重政治而轻文化B1888年汉口城市人口仅18 万,至民国初年增至120万,20多年间增长近6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强制适龄儿童入校读书,30年后日本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2%当时日本基础教育发展迅速D1900年德国的钢产量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20世纪初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国24、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曾指出:“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的主要活动是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建设近代海军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6、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A.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31. 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有效防止个人腐败和专制独裁 B. 保证政治的稳定和连续C. 保障民主政治的推行 D. 保障全体国民的民主权利.34.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D.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36、种姓与婚姻(14分)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但是有人说,从首陀罗种姓中娶妻是不行的,即使仅仅以交欢为目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摩诃婆罗多社会的认识。38. 近代西欧工人的生存状况(12分)材料一: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1850—1913)(1913年的指数为10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3大不列颠5764708190100100法国59.5636974.589.5100100材料二:工业生产的上升(1860—1913)(1913年的指数为100)德国大不列颠法国俄国美国世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32236.html

相关阅读:上海市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