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第一次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正定中学2011-2012下学期高二第一次考试
语 试 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答题时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保持答题卡整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题,共70分)
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关羽崇拜
李国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学*科*网]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 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的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 )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 在中国人的神鬼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他身上表现出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小说了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3. 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类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二、 古代诗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言,完成4—7小题。(19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日至兹,而不知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 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选自《望溪集》)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棺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毛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本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日至兹,而不知中有是人也
②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C.①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死于毛龙反叛一事;白云
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中,闭口
不谈《诗》《书》,以致到中的显贵都不知道中有这么个人。
C.作者写这篇的目的是希望这篇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
生遗留下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
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7.把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
(2)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 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8.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9.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 。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出师一表真名世, !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吞声踯躅不敢言。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三、学类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的好处是开门见,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 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的行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明的批判。
(2)结合全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中着重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6分)

(3)谈谈你对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了。(3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10月1日晚,长沙市为庆祝建国6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湘江两岸人头攒动,出现了万人空巷齐睹美景的盛况。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B.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C.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
D.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化,不能采取历史?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 。 , , , , ,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①就必须继承、弘扬自己的传统化
②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
③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④季羡林先认为,西方轻视东方化,是偏见
⑤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
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化,则是短见
A.⑤③④⑥①②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②④⑥⑤③①
15、根据下面的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5分)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① ,② 。
16、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
人民共和国迎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券,有冷色也在暖色; , ;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 ,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时代。
17、(60分)
请以“往事并不如烟”写一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正定中学2011-2012下学期高二第一次考试
语参考答案
一、科技阅读:
二、言阅读:
4.(3分)B(樵: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砍柴”解。)
5.(3分)B(B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示修饰关系,不译。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两个“则”都是连词,“那么”“就”;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6.(3分)A(“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7.(10分)①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将领肆意拷问他,他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5分)②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5分)

8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本题5分。答出表达技巧2分,结合诗句解说2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9 ①<江楼夕望招客>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江楼夕望招客>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江楼夕望招客>诗以“夕望”统领全篇,亦可。
10略
11.(1).B E。
解析: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2)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3点就可给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3)①对于农民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4) ①总结全,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②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③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12.D [解析]A项,等量齐观: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B项,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C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D项,[“万人空巷”,空巷:巷子里空荡荡没有人。该成语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13.A [解析] B项是不合逻辑,“道路”包含在“交通”中,不能并列;C 语意重复,“至少”“超过”应删去一个;D 句式杂糅,“的主要目的”“为了”保留其一。
14.C ⑤与前联系紧密,都是错误态度,③①是正确态度。④⑥是季羡林的两个轻视。②与后联系紧密。④⑥②是季先生的见解。
15、①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②对待网络信息要理智。(或不要轻信网络谣言。)
16、五十年像一首乐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
【参考译】
张怡,宇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总兵,适逢毛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义军将领遭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将领肆意拷问他,其同党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难得见上一面,但他们尚且有在世上流传的。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每天到摄,却不知道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 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虽然改葬,但他自己准备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定好附身的寿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当时,我父亲适好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周礼》《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誊写, 过了好久都没有誊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但我始终没能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希望对当地的后学 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4628.html

相关阅读:201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