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地理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注意:1.本试卷分Ⅰ、Ⅱ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 将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直接写在试卷相应位置。第Ⅰ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将正确答案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1.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C.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D.西部是南北大分水岭,中部是平原,东部是广阔高原2.澳大利亚大陆沙漠和半沙漠分布很广,主要原因是()A.大陆地势较高,阻碍水汽深入大陆内部B.大陆广大地区距海较远C.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读大洋洲部分地区图,回答3-4题。3.①②自然带仅分布于沿海的狭长地带,影响其 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洋流4.下列关于C岛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首都位于C岛屿上 C.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每年7月气温最低读右图,回答5-6题5.下列数码与气候类型搭配错误的是( )A.⑤温带海洋性气候B.②热带雨林气候C.③热带草原气候 D.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6.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出口国②铁矿石、煤炭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③该国首都同时又是最大的城市④地广人稀,人口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 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7.有关该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畜牧业、种植业并重,且以畜牧业为主B.农业现代化侧重于小型机械化、水利化C.小麦分布集中于东南和东北地区 D.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小麦分布由南向北扩散8.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地处高纬度地区,但南极洲比北冰洋 )A.B.南极洲地势比北冰洋高.南极洲阴雨天比北冰洋多D.南极洲冰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比冰洋强下列对 )①夜空会有极光出现 ②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大洲③七大洲中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④有煤、铁等多种矿产资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①④当前,全球资源紧缺,环境污染趋严重。为了尽可能保 )A.停止在南极洲的一切活动B.进行适宜的科学考察C.对各种资源进行实验性开采.对各种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能为 A.-15℃,-25℃ B.-15℃,-35℃ C.-35℃,-25℃ D.-35℃,-45℃ 13.南极洲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14.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年变化很大,其覆盖面积最大的时间应为 ( )A.2—3月 B.8—9月 C.11---12月 D.5--6月15.我国地形、地势总的特点是( )①地势西高东低 ②河流、湖泊众多 ③呈阶梯状分布 ④森林覆盖面积大 ⑤地形复杂多样 ⑥山区面积广大A.①③⑤⑥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⑤16.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B.南岭 C.长白山D.台湾山脉17.在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 )18.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 B.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C.大河多自东向西流 D.大河流向阻隔了东西交通19.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阶梯分界线上,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 C.昆仑山D.天山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B.天山是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21.为使“神州八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下列地形中最合适的是( ) A.四川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22.我国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于 ( )A.面积占全国总面积90%、 B.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C.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 D.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23.读“我国局部地区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线穿越了我国的一、二、三级阶梯B.A地形区的农作物主要有冬小麦、棉花等C.B地形区的降水量南多北少D.D地形区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下图为“沿我国32°N纬线所做的地势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24题。24.图中数字代表的地形区依次是 (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华北平原 D.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某游客的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3时15分霞光就撒满了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某边疆小镇的市场上,这儿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据此判断回答11~13题读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位于( )A.①图中 B.②图中 C③图中 D.④图中该地该日昼长为( )A.18.5小时 B20.5小时C.17.5小时 D15.5小时关于图中①~④我国邻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气候干旱森林稀少B.②降水量大季节变化小C.③经济较落后以畜牧业为主D.④金属矿产丰富能源不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据此回答题图中邮票所体现的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福建 B②—云南C.③—台湾 D④—广西下列关于图中民族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民族主要节日为泼水节B.②民族主要信仰喇嘛教C.③民族喜欢摔跤D.④民族的山歌令人陶醉下图是我国某两省(区)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影响甲(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分别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土壤和水源C.水源和地形 D植被和气候我国国土辽阔陆疆海疆绵长,下列省区中既有陆疆又临海洋的是A.吉林省 B.广东省C.西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32.山脉①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 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34.图中①地形区为(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C.渭河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35.关于②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36.2005年热门贴吧中,点击率与跟贴数最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北京人说他风沙多,A人就笑了;A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B人就笑了;青海人说他地势高,C人就笑了;C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人;陕西人说他革命早,D人就笑了;山东人说他经济好,E人就笑了;E人说他民工多,广东人就笑了。材料中的A、B、C、D、E所指的省区分别是( )A.西藏、陕西、青海、云南、上海B.内蒙古、云南、西藏、江西、上海C.云南、江西、陕西、山东、上海D.内蒙古、山西、海南、西藏、青海37.下列①②③三幅春联所描述的省级行政区简称依次是( )①“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②“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③“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A.黔、琼、 粤、桂、 藏、内蒙古 B.滇、桂、 琼、黔、黑、甘C.滇、琼、 粤、桂 、黑、内蒙古 D.桂、琼、 粤、滇、藏、甘38.如右图所示,甲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柴达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2010年7月,河南省人口总量突破1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省份。图1为河南省1970年以来人口增长示意图,图2为河南省2009年各类人口数量构成图。据图完成~题。39.河南人口过亿,警示河南乃至中国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 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发展教育目前就业、教育、医疗压力很大 城市化发展速度过慢,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A. B.C. D.40.关于河南省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不足 B.出生率过高C.外来人口多 D.老龄化问题突出下图表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回答~题。1.对图中省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省以山脉为界B.丙、丁两省以河流为界C.甲、乙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D.丙、丁两省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2.对在丙、丁两省旅行常见地貌景观叙述正确的是(  )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B.地表崎岖,谷深坡陡C.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D.平原为主,丘陵间杂下图为“某国疆域四至点所在经纬线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第~题。.下面关于该国地理位置的叙述,合理的是(  )A.大部分国土位于中低纬度B.位于西半球C.位于南半球D.位于大洋东岸.下列关于该国地理位置对其地理环境影响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A.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B.深受海洋影响,自然带没有形成典型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东西跨度大,时差大D.边疆绵长,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45. 具有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特点的平原是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三江平原 C. 华北平原 D. 珠江三角洲46.下列四组国家中,既是我国陆上邻国,又属内陆国的是( ) A.蒙古、阿富汗、越南 B.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C.蒙古、阿富汗、老挝 D.哈萨克斯坦、泰国、缅甸我国沿海分布的岛屿,自北向南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月考 地理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5740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