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4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编写:王艳红 审核:高二生物组
寄语:把黄昏当成黎明,时间会而;把成功当作起步,成绩就会不断涌现。
【学习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学习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学习方法】 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学习过程】
A、自主学习
一、演替的概念、过程及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过程:用箭头依次表示演替过程的几个阶段:
在裸岩上,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类型:按发生的起始条,演替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原存在过植被、但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特别提醒: 要正确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掌握演替的过程顺序。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造成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我国政府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施行。
B、知识点拨
一、群落演替的理解
1.演替的概念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2.演替的基本特点
群落是由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各种生物种群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中,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一个动态系统。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
3.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
(2)两种类型的比较见表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经历的时间快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水生演替:从湖泊开始的初生演替又称为水生演替,其过程为: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整个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填平的过程,通常是按从湖沼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心顺序发生的。
(4)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能量看,总生产量逐渐增加,但净生产量逐渐降低,表现为群落内有机物质总量(包括生物体的有机物质和非生物的有机物质)都增多,无机营养物从生物体外转到生物体内。
(2)从结构看,营养结构更复杂,物种更丰富,空间结构更复杂,稳定性增强。
(3)从生活史看,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从短到长,从简单到复杂,生态位变窄。
(4)从物质循环看,从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例题讲解】
例l 如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量
例2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反馈矫正】
1.在群落演替中,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C.群落的稳定性增加 D.非生物有机物质会减少
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使任何一个恶化了的生物群落迅速好转恢复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3.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是( )
A.地衣 B.苔藓 C.草本植物 D.细菌
4.群落的初生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①裸岩阶段 ②苔藓阶段 ③森林阶段 ④灌木阶段 ⑤草本植物阶段 ⑥地衣阶段
A.①一②一③ B.①一⑤一④一③C.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D.①一⑥一②一⑤一④一③
5.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6.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最大的( )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 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7.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8.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9.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10. 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 )
A.光照强度较弱 B.植物种类少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
11.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D.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
12、群落的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
A 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 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 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 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3、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该草地群落中( )
A、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 B、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 D、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14.(多选)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D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其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15.下图中两图分别表示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的变化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一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___________(株/百平方米•年)(以“+”代表增加,以“一”代表减少),计算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此变化率估计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___________株/百平方米
(2)图一中哪一时间阶段内种群的变化最大( )
A.A→B B.A→C C.B→C D.无明显差别
(3)图一反映了下列何种可能( )
A.红松达到生态平衡 B.红松达到环境最大负荷量
C.1985年到1990年可能经常发生森林大火 D.红松种群正在进行演替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
A.空间 B.营养 C.迁移 D.季节变化 E.人为改变环境
16.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乎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下表所示。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
动物类群(类)2023375058
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9832490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污染停止后,在原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演替。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__________________(群落)阶段。

答案:18、(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高二年级生物导学提纲(七)选修班
第4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另一个群落代替 2.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从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被彻底消灭了的;沙丘、火岩、冰川泥; 原有土壤条;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二、1.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环境污染 2.自然演替 3.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4.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市 例;2003年1月20日
【反馈矫正】
1D 2C 3A 4D 5A 6D 7C 8D 9C 10A 11A 12D 13D 14C 15ACD
16、⑴—1;(10—5)÷(1990—1985);0 ⑵ A ⑶ C ⑷A、B、C、D、E
17、⑴大多数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⑵①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②距离污染越远,农药污染的浓度越低,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越小⑶次生;森林
18、(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 (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 (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后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2.提示:火爆发后环境条发生了变化。在火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的群落结构。
(二)思考与讨论1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三)思考与讨论2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36973.html

相关阅读:种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