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历史是延伸的。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第一目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成长的历程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建议教师结合相关的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分析,适当启发。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教材从商鞅向秦孝公献策,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推行变法;商鞅变法,功勋卓著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在秦国政坛的经历。建议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查询《商君书》和《汉书艺文志》,整理相关史料,增加对商鞅变法的感性认识。

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前两次求见时,他故意大谈儒家的王道治国理论,秦孝公对他所言不感兴趣,时时睡,弗听第三、四次他见孝公时,说出自己治理国家的真正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说公以霸道。商鞅的治国理论引起了秦孝公浓厚的兴趣,君臣投机,语数日不厌。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谈谈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反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改革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

商鞅在变法之前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变法即将付诸实施之际,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知(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双方展开论战,商鞅批驳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作礼,不肖者拘焉。又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执行,商鞅通过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在变法的实施过程中,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人唆使太子犯法,阻挠变法的执行。商鞅秉公执法,对二人分别治以劓刑(割鼻)和黥刑(脸上刺字)。此外,还处死了反对新法的旧贵族700多人,从而确保了新法的实施。《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法不阿贵,这是秦国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商鞅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加封。

建议教师总结: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第二目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变法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建议教师介绍书中奖励耕织的插图,加深学生对于废井田、开阡陌知识的认识。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利用《商鞅铜方升》插图,加深对商鞅统一度量衡的认识。

第三目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进而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教材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奖励军功、加强集权的内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连坐。

(4)普遍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

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5)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建议请学生阅读教材,全面理解该措施。得出结论:商鞅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高二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422147.html

相关阅读:2015?2016学年高二化学选修一第四章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