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交流卷)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B.列坐其次B.D.后之览者 顾视无可置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王羲之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兰亭集序》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诗歌简要析松月夜窗虚全诗。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A.一桌饭消费竟高达1.5万余元,这张令人瞠目结舌的账单是海南省有关部门联合调查组在海口一家酒店暗访公款高消费等问题时看到的。在“国五条”发布以来的政策敏感期里,本市地产界的拿地大户们似乎都对拿地观望的态度,土地交易市场呈现出一幅人去楼空的萧条景象。面对央视的曝光和舆论的批评,苹果公司的声明假、大、空,其傲慢的态度昭然若揭,这无疑是对监督的嘲笑,是在给消费者的伤口撒盐。这篇杂文的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古通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其实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主线。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目前职业病发病人数呈现增长势头,职业病发病者呈现年轻化,且发病者多属于困难群众。 B.为有效减少用公车办婚事现象的发生,贵阳市纪委发出通知,严禁动用公车操办婚事,如违反规定,所动用的公车至少要封存3个月以上。 C.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刚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到,需要更具活力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应对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竞争。 D.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实行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有效应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今后松花江水污染治理将全面从五方面推进。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 , , , , ,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标准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暴露他人的信息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A.②①④③⑤ B.②④⑤③① C.④③⑤②① D.④⑤②①③1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青松,挺直腰板迎接霜雪,张扬着不屈的个性。翠竹,立稳脚跟咬定岩石,彰显着执著的情怀。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大明嘉靖“错”字大铁钟,悬挂在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里,堪称绩溪县的一大奇观。大钟高85厘米,直径为75厘米。钟身上共铸有铭文108字,其中最为显眼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国”字中没有那一点,而“民”字上却多了一点,似乎成了两个大错字。据说,这是有意之错。你认为这样错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不超过40个字)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个年轻人,抓了一只老鼠,卖给药铺,他得到了一枚铜币。走过花园,听花匠们说口渴,于是他用这枚铜币买了一点糖浆,和着水送给花匠们喝。花匠们喝了水,一人送他一束花,他到集市卖掉这些花,得到了八个铜币。一天,风雨交加,果园里到处都是被狂风吹落的枯枝败叶。年轻人对园丁说:“我把果园打扫干净,你把这些断枝落叶送给我。”园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交流卷)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503349.html

相关阅读:【新课标版】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