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五十多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内容分为三个时。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艰巨使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甚至是沉痛的教训。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由此兴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从此开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形式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本专题所涵盖的基本史实,把握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事进行具体分析,认识各历史事间的相互联系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
教师应针对每的重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程内容的新颖性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牵引学生调整与扩充认知结构;有条的可组织学生走访社会、写调查报告,以巩固与强化知识。务必使学生在获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领导的信心,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而学习的自觉性。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成就。
难点: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成功经验和发展趋势。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选取一组反映“三大改造”、“大跃进”、“化大革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56—1978年,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有成就和经验,也有错误和教训,甚至是严重的错误和沉痛的教训。
◆本内容分为三个目: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实际上是在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1953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并举。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曲折发展的十年]
从1956年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此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曲折和失误。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966—1976年的“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从反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本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它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自我测评]
1.中国通过采取哪些重大经济举措,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提示: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请结合史实说明,从1956年到1966年“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答案提示:从1956年到1966年“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与思考]
请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什么?主要成就又是哪些?
答案提示: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全国工业固定资产获得了增长,发电、原煤生产、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取得巨大增长。从1965年起,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起,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逐渐收到成效。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总之,我国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资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立起的。
这十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在总路线提出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情况,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和活动法。
[评价过程] 设计程观察表,记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况;划分历史学习小组,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教师随机进行评价;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事资料,并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评价总结]
教师在备中要有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堂教学中,讲中有评,评中有讲;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教学评价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态度,激发情感,引导学习方法,使学生愿学、会学。
(五)历史问题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土地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工商业者家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原由农民居住的房屋;革命军人、烈土家属、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小贩以及因从事其他职业或缺乏劳动力而出租的土地,如每人平均土地数超过当地每人平均土地数百分之二百的,得征收其超过部分的土地;半地主式富农出租的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的,征收其出租的土地。以上生产资料除依法收归国有者外,均由乡农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使地主分子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土地法》还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法》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广大新区土地改革任务的胜利完成。
[《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76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83周年时首次公开发表。收入《毛泽东集》。本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献。全以十大关系为标题,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毛泽东对此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且许多思想和观点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该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重大发展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中的许多观点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没收官僚资本]
全国解放前夕,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固定资产的80%。国民党资委员会拥有291个工矿企业,掌握全国钢铁的90%,煤的33%,电力的67%。官僚资本不仅控制重工业,而且还控制了轻工业生产,还控制着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业等。他们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没收官僚资本”的口号。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后,到1949年底,全国共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2858个。这些企业拥有职工129万多人。1950年开始,党和政府对这些没收的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1951年初,政务院又颁布了《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和《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清理了隐藏在一般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股份和其他应没收的财产。
[“大跃进”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在15年左右赶上英国。这年12月,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了这个口号。1958年1月,中央又提出,我们要在15年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准备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会议完全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1年之内建成中、小转炉200座,以增加年产1000万吨钢的能力;建成1.3万座小高炉,以增加年产2000万吨生铁的能力。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由各地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9月份已达60多万座。在“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天津东郊区新立人民公社用所谓“移秧并田”的方法,虚报亩产12万斤,并说稻上可以坐人,供人参观。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发展起的。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一些地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进行了超社界、乡界甚至县界的生产协作。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小社并大社,人多力量大,并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热潮。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决议公布后,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国迅速掀起。8月底,河南全省实现了公社化。从1958年8月到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9%以上。
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的一些重大问题。
[王进喜]
王进喜(1923—1970)甘肃玉门人。全国劳动模范。1938年在玉门石油公司当学徒。新中国成立后,在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当工人。1956年任油矿钻井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率领钻井队创造月进5000米纪录,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春,率领“1262”钻井队(后改为1205钻井队)到东北的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工作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贡献,被工人群众誉为“铁人”。1964年代表大庆工人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周恩总理亲切接见了他。1968年5月任大庆油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病逝。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1966年5月的“五一六通知”,是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这是个集中代表“左”倾方针的,反映了毛泽东发动“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通知》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认为当前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艺界、出版界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依据这一分析,《通知》号召“高举无产阶级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化领域等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通知》的发出,标志“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化大革命”十年间我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革”中推行的一整套“左”的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1977年12月20日,李先念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说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周恩、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努力抵制“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形势一度好转。“九一三”事发生后,周恩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为纠正“左”倾错误而努力。他支持解放干部,调整经济建设计划,扭转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的局面,恢复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在周恩的筹划下,经过1972年和1973年两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产量达264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棉花达25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钢产量252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原煤达417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财政收入809.7亿元,总支出809.3亿元,结余4000万元。1973年是这几年中国国民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江青一伙由于利用毛泽东关于反林彪“极右”的错误,把周恩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诬陷为“黑线回潮”,把矛头指向周恩,这样国民经济好转的势头又被打断。四届人大(1975年1月召开)以后,周恩病重住院治疗,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开始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他坚决同江青集团作斗争,努力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75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业总产值1285{乙元,增长4.6%。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增产6900万吨,钢增产278万吨,原煤增产6900万吨,原油增产1221万吨,铁路货运量增加10183万吨……这是继周恩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出现的又一次新的转机。
[《关于建国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摘录]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但整个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 ……
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很成功。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大会坚持了一九五六年五月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从一九六五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层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七十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党在这十年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一九五八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刘少奇同志提出了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同志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同志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同志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教育、科学、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的,全国经济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的。这是这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在上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10年间的改革开放过程和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展开。
◆本内容分为三个目:
[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召开的历史条按教材指出的邓小平复出、开始出现安定团结局面、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三点即可,不必展开。重点讲会议的重大决定,要讲准确。第一,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重新确定”四字,可引导学生回顾这一路线是从遵义会议经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期间形成的,正是这一时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又及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胜利。但后一度偏离了这一路线,产生了“大跃进”、“革”等重大失误。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确定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意义深远。第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这是思想路线端正的必然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据实际,全会认真讨论和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这些年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加快其发展,方能保证国民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找到了实现战略决策转变的突破点。第三,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实质是健全党的组织路线和党风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想路线是前提,战略决策是关键,组织路线是保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全会的历史意义。
[农村改革的起步]
在中共中央作出改革开放新决策的同时,中国农村的改革也在自发地悄悄地兴起。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决定。1983年1月又发出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浪潮遍及全国。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一大二公”、单一经营、吃大锅饭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本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三)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我国的历史性转折?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三步重要决策?
答案提示: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的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在上述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为对外的新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的优势,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有4个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1个海南省、2个三角洲、1个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天津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材料与思考] 结合改革开放以的史实,试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政策”?它在以后的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政策,是结合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工人农民先行带头通过改革而富裕起的政策。它实际上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先声。第一批经济特区的设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和发展。它对于中国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和调查法。
[评价过程] 观察、记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搜集资料和社会调查活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通过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激励,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历史问题注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重申了毛泽东1957年作出的我国“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正确论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全会讨论和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着重提出了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任务,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全会讨论了“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和以前遗留下的某些历史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 *** ”的错误,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贡献。并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任务还要抓紧完成。全会还讨论了经济建设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下发讨论试行,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具体条搞“穷过渡”,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一定要执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全会还决定采取25项具体政策措施,扩大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权,允许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全会的政策措施,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战鼓。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1)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把第一步改革推向高潮,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兴起,到1982年底农民经过比较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1983年1月,党中央第1号《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发,明确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或小组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并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生产责任制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付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适应中国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2)调整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步,是决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步骤,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一步。1983年中央1号提出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985年初,党中央又发出1号《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农村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始了全面调整。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中。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也逐步缩小,前景无限广阔。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1月,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小组讨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沙市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第一,必须确立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必须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政企职责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积极性;改革多渠道、多环节的商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流通;实行中心城市管理企业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政策等。这些措施的采取,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市僵化的经济体制,开始向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制转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当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些经济特区相继兴建。1984年邓小平考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5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从1986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五个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
[上海宝钢铁公司]
上海宝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位于上海市宝县,占地12平方公里。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设。总体设计委托日本新日本钢铁公司承包,具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一期工程年产粗钢312万吨,投资128.77亿元,其中用外汇27.8亿美元,设备基本上为引进(国产设备占12%),已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投资172.4亿元,其中拟用外汇20亿美元,只引进部分设备。二期工程投产后,宝钢将形成年产铁650万吨、钢671万吨、热轧板400万吨、冷轧板210万吨和无缝钢管5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建成后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煤和石灰石等原料由国内提供。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12月25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央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71年主体工程仓促上马,由于勘探设计不足和重大技术问题未解决,1972年底暂停施工。1975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正式提出修正方案。葛洲坝是一个江心岛,位于长江三峡出口处南津关至宜昌间的江道中。葛洲坝和西坝两个江心岛,将河床分为大江、二江、三江三支汊道。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葛洲坝横切长江而建立的—项综合利用长江水利资的工程。主要工程由拦河坝、发电站、船闸、泄洪闸、冲沙闸和鱼道等建筑物组成。它的截流工程和船闸具有世界水平。大坝全长2561米,高70米。设有三座船闸,其中一、二号船闸可通过万吨客货轮和大型船队,是目前世界上的大船闸之一。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71.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约139亿度,相当于1949年全国总发电量的三倍多。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1988年12月水电站全部建成,全部工程1989年竣工,投资总概算为48.48亿元。工程建成后,长江水位可抬高20米,对防洪、通航、发电有极大价值。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 (这是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总之,我们内部要继续改革,对外进一步开放。
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一些问题,但是带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总的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走了五年半,发展得不错,速度超过了预期。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重大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组织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信息,学会社会调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
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经过10年的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本内容分为三个目:
[历史性的跨越]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是本节两个核心内容。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作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本目讲述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主要内容是:(1)上海浦东开发;(2)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3)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4)开放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中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已从经济特区通过沿海开放城市,进而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带,直至内陆省会城市、地区。从而形成由沿海至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
[步入新世纪]
本目主要讲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1)从1997年到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2)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时期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题。(3)要抓住历史机遇,开拓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4)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的新论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问题解答
[自我测评]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6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2.在地图上标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的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
答案提示:应标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海南省等经济特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区;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你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说一说邓小平的这两篇讲话为什么被称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答案提示:邓小平这两篇讲话,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精髓,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引导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重要起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则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换的重大关头的一次重要谈话。它对于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观察法和活动法。
[评价过程]
通过“图说中国经济发展”活动,调查并记录学生探究问题、语言和书面表达、调查、走访等各方面的情况,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活动结束后写出活动报告。教师应结合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能力,尤其是在历史资料搜集、有效信息整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方面,作出综合评价。
[评价总结] 教学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可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也可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并对学习小组的效果进行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在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国情出发,纠正了长期以在实现现代化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现代化建设作了重新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要是确立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了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并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分两步走”的基础上确立到建国一百年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即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确认了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阶段是十三大以。逐步提出了在21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报告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二十多年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之最,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8.1%下降到15.9%,农业劳动者占就业者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化事业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前进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同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相适应,其他领域随改革也取得明显进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证。
(3)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改革开放以,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最快的时期。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7.5%和67.7%下降到2000年的39.2%和49.1%。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降到3%。据国家统计局题研究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在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也就是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它包括经济、政治、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技和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一致认为,现在国内条具备,国际环境有利,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好时机,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同时提出,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应该从原定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8%一9%;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大会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大会规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题。为此,一定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开拓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大会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断,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摘要)]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略)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的企业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6)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8)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创造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9)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10)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
(11)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国家新增教育、卫生、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1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县乡机构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3)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县城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14)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15)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1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进一步阅读建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52426.html

相关阅读: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