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目标
1、 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 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
《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 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
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到了宋代,词因为被人曰之为‘诗余’、‘小道’,便少了一点约束,多了一份自由。在宋代诗歌表现对象日益琐细平淡的状况下,词在文坛上的崛起有效地弥补了感性的失落。‘感伤’这一母题也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归宿。‘词缘情’作为一个传统始终没有被抛弃,即使言志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情感因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词缘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生活,也平衡着他们的心理失重。在诗日益成为政治的图解、道德的诠释之后,是词保存了抒情文学的细腻多感的特性,寄托了文人敏锐悲郁的情思,并最终成为一种璀璨的文化存在。”(摘自《中国诗学史?词学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从典故导入文本1、讲述典故。俞文豹的《吹剑录》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提问:这则掌故中涉及了哪两位词坛大家的哪两部作品?你认为幕士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确实,正如苏词和柳词无法互相取代一样,是豪放词和婉约词共同成就了宋词在文学长河中的美丽与丰富。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初步认识一下北宋婉约派的四位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雨霖铃》;苏词和柳词一则粗犷雄浑,一则细腻灵动,可谓各擅胜场,是无从比较也无须比较的。从形象的文坛掌故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出豪放、婉约词派的特点及地位,再过渡到《宋词四首》的教学。
初步熟悉
文本布置学生首先自行熟悉文本:积累相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疏通作品中字、词的含义,大致了解每首词的内容。教师巡视期间可根据学生质疑随机进行启发或答疑。①圈划注释中重要的文学常识。②利用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词意。③同桌之间可即时交流、释疑。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是比较基本的疏通、积累。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基本阅读方法的运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文本大意。
正音全班朗读,教师注意聆听学生的字音准确与否并在朗读结束后予以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噎(yē)楫(j í)莎(suō)带着对于文本一定的理解进行朗读。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朗读文本。他们的理解还处于知其大意的阶段,故在朗读的情绪处理上不作更多要求。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通顺地完成全篇朗读。
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①散读四首词。②各用一个字来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基调,可以从文本中挑选合适的字,也可以自己提炼。③根据词意以及注释提供的相关信息,并可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词人生平,分析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的资料:
柳永,传说他早年写过一首《鹤冲天》,末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他考进士时,宋仁宗特予黜退,并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李清照,汴京失守后,她被迫南下。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去世,她随后陷入了四处流浪、国破家亡的困苦之中。“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
秦观,在绍圣年间,因与苏轼的关系被一贬再贬,郴州只是其中的一站。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性格柔弱的他尝尽凄苦况味,内心萦绕不去的是哀婉悲苦的情绪。正如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中所言:“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散读、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观点后可以和读议(四人)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的环节发言。
(《雨霖铃》:“伤”;词人临行前与恋人难以割舍的惜别之情,同时也隐隐抒发了自己因作词触忤仁宗,致使生活潦倒、前途黯淡的感喟。
《苏幕遮》:“怅”;词人是钱塘人氏,却久客京师,因而起了乡思归梦。词人以举重若轻的笔法细细点染,清新淡远,不著斧凿。
《声声慢》:“愁”;这首词中的“愁”包含的情感复杂而深广,“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亡夫之痛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因而“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踏莎行》:“恨”;绍圣四年,处在贬谪途中的词人在郴州写下这首哀怨凄厉之作。)用一个字概括的设计可以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些激励,其实《雨》、《声》、《踏》三作中均有直接表情的字眼,所以考的是学生抓文本关键字的意识;《苏》的整体风格比较清淡,因而表情的字眼也不宜太过用力。
分析情感产生背景的环节,是希望培养学生立足于文本阅读的习惯,包括充分利用注释等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辅助阅读的能力。
知识的延展对于词“缘情”的特点进行解说,详见[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认真聆听各组朗诵时情感处理的得当与否。可指导各组间进行简单的互评活动,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进行朗读的相关指导。分大组朗读,每个大组朗诵一首词。要带着一定的感情朗读。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词作的情感指向,并能恰如其分地以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
尝试评价文本运用的艺术手法针对每首词提问:
①《雨霖铃》: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请问哪些句子属于虚写部分?它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②《苏幕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称赞“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对这三句加以赏析。此外,它们与下片的乡思之情又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呢?
③《声声慢》:前人评此词,无不叹服于开头叠字的运用,请从意蕴的角度评价这一开头的妙处。
④《踏莎行》:古人十分讲究炼字,请结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句,说说“砌”字的妙用。每个大组重点思考一首词的问题。精读、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观点后可以和读议(四人)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的环节发言。
(《雨霖铃》:“念去去……楚天阔”,“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稠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可以想见”;“今宵……残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此去……何人说”,叹息离别后从此茕茕孑立,天各一方的寂寞萧索,更可见钟情之深切。
《苏幕遮》:“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只一个‘举’字 ,作者便以清新之笔,刻画出荷花的动态”。 荷花是江南风物的象征,自然易勾起客居京师的作者的乡思。同时下片结尾处的“梦入芙蓉浦”也是对上片风荷的巧妙呼应。
《声声慢》:“这七对叠字,不仅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活动,而且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戚。”“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踏 《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句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信只能徒然增加他的别恨离愁而已。‘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四个问题的设计涉及
了古诗词鉴赏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炼字等多个角度,又无不与词作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联。这个环节既可帮助学生复习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又可切实使学生感受到四位词人在传情达意时各自的巧妙不同。
背诵要求学生自选其中较喜欢的一首作品,当堂背诵下来。选择自己较喜欢的一首,散读,当堂背诵。经过反复散读、朗读,加上阅读理解时的泛读、精读,学生对于作品的熟悉程度应该至少能当场背下一首。
作业①背诵四首词。
②选择四首词中的一首,在课堂提及的鉴赏角度以外,自行选择另一个角度,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③可选做:了解《雨霖铃》、《苏幕遮》、《声声慢》、《踏莎行》这四个词牌的源起,进而对“词牌”这个概念形成初步的认知。三项作业是三个层次的,①是基础型,②是提高型,③是研究型。选做的③是留给那些对词真正产生了兴趣,愿意进一步走近它的学生的。
思路点拨
在这四首词中,集中出现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经典意象,如“寒蝉”、“长亭”、“杨柳”、“荷花”、“梧桐”、“杜鹃”等,因此,也可以将“意象”的运用和表情达意间的关系作为切入口,把四首词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教学。此外,情景交融也是这四首词共有的艺术特征,同样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贯穿线索。
练习举隅
1、知识梳理。整理这四首词中出现的重要意象,写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并且举一反三,再列出2~3句例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7702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