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题,共50分)1.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C.组建陪审法庭 D.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答案】B【gkstk解析】考察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伯利克里实行的。故应选B。2.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有一块古雅典公共帐目碑,它上面刻录有管理雅典卫城祭祀活动的十名司库官组织节庆所支出的款项。根据梭伦的立法,有权担任司库官职的是(  )。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 第四等级A. B. C. D.【答案】A【gkstk解析】考察梭伦改革的内容。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中财产等级制度的规定,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第二等级可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出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无权担任公职。故司库一职只有第一等级可担任。故应选A。3.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创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gkstk解析】考察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中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的多少享有不同的权力,这就打破了旧贵族依靠血缘关系享有特权的传统,沉重打击了氏族势力。故应选B。4.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人民宽刑薄赋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法家思想。题干的意思是说只要能使国家强大、对人民有利,传统的东西不必遵循,既要因时而变。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答案】D【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授爵制,废除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这样,贵族过去世世代代享有的经济政治特权被废除了,没有军功的贵族其身份也被剥夺。故应选D。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壮大了国力,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不仅提高了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C。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主要是通过武力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后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局势也动荡不安。同时,北魏的统治中心地处边远地区,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这使孝文帝感到要想巩固统治,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而洛阳地处中原又是古都,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应选D。8.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都城偏远 南朝政权的威胁A. B. C. D.【答案】A【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实行宗主都护制度。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都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而农民依旧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苦不堪言,阶级、民族矛盾激化。故应选A。9.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迁居的劳动者陆续成为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显示了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故应选D。10.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孝文帝改革。有学者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同时认为孝文帝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故应选D。1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又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这就造成“富者田联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之地”的现象。故应选B。12.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答案】D【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富等第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样,是农民从繁重的徭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农业生产故应选D。13.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gkstk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王安石变法。“保兵知警守”体现的是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体现的是农田水利法的效果。故应选A。14.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gkstk解析】考察宗教改革。天主教认为基督功德无量,“善功”积累起来就成为教会的功德库,教会有权决定在罪人完成一定条件后,从功德库中获得一些功德以抵偿罪罚之债。14世纪以后,它演变为以出售“赎罪券”的方式进行,成为教会搜刮钱财的一大手段。这实际上是用欺骗的手段来榨取财富。故应选D。15.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C.否定教皇地位 D.宣扬《圣经》精神【答案】C【gkstk解析】考察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认为,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会并支配教权。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高于世俗权力的现状,肯定了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的地位。故应选C。16.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答案】B【gkstk解析】考察宗教改革。通过宗教改革,肯定了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的地位,并认为国家权力是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这就使中世纪以来教权高高在上、教权支配王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皇帝的权力日益上升,教权则江河日下。故应选B。17.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案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gkstk解析】考察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是861年,是19世纪中期。故第④项明显错误,含有此项的可排除,故A、C、D三项可排除。故应选B。18.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 (  )。A.尼古拉一世 B.彼得一世C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er/948544.html

相关阅读: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