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辨析题类型分析解题技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辨析题至今仍是上海、广东、广西、河南、江苏等省市政治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因为它是既辨又析、辨析结合、重在分析、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一种好题型,也是高校选拔人才、提高考试区分度的一种很有价值的题型。所谓辨析题,就是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对试题中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进行科学的辨别和分析,从而说明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考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而且可以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种题型难度大、要求高、区分度强,因此解读辨析题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尤为重要。

  一、辨析题常见的几种类型

  1、单向判断型:即非此及彼的题,也就是对一个问题或观点必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必须分析说明其中的理由。

  此题型在辨别正误上,一般来讲,难度不大。但在分析说明时,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和辩证思维能力差的人,往往会因要点不全而失分。

  例如: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好,消费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

  答案要点:⑴通货紧缩是由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货币投放量不足而造成的消费不旺、商品流通不畅、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通货膨胀则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可见,两者都是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表现,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都是由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量不平衡造成的,谈不上谁比谁好。

  ⑵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也严重妨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坚决果断地抑制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虽然在短期内给消费者带来有限的实惠,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持续下跌,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形成典型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致使企业生产缺乏后劲,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消费心理,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经营,甚至出现就业难,下岗人员增多等不利局面,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所以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都会妨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可见,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评析:从这一例题的答案要点可以看出,答好本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熟悉纸币发行理论,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又要了解通货紧缩的实际。尽管教材中没有涉及到通货紧缩问题,(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但它却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与货币发行与流通相联系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因此,考生在平时做辨析题练习时,一定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提高自己运用已经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弄清考查所要涉及的有关知识点,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概念、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的限度等;二要分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性,三要阐明理由,作出结论性判断。

  2、正误混杂性:即亦此亦彼型,也就是说命题内容正确与错误交错混杂,真伪难辨。主要可分为五种情形:⑴命题中内容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其中包含错误或不合理的因素;⑵命题观点从总体上看来是错误的,但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或合理的因素;⑶题中材料由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或者由一个错误的前提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⑷题目的内容正误并列存在;(5)题中观点内容包含多层意思,而每层意思都是正误混杂的。

  例如:知识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答案要点:⑴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⑵被人所掌握的知识,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可以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⑶知识是重要的力量,人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重要的力量。

  (注: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若答出“既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可酌情加2—3分,但该生非选择题最高分不得超过75分。)

  评析:从答案的要点中可以看出,本题既没有看到知识是人掌握和运用的,人掌握知识后,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用;又把知识的力量作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因而是片面的。此题虽然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但它涵盖了三层意思:第一、知识是不是力量;第二、知识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第三、知识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其中每一层意思都有正误之分,都需要运用哲学的有关道理进行辩证分析,只有对每一层的内容逐个进行科学地剖析,才能准确地全面地写出正确的答案来。

  3、具体条件型:即命题内容所列举的材料或理论观点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能予以直接肯定或否定,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在一定条件下错误,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在附加特定条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解答此类题时,不能笼统地表态,要根据不同条件作具体地分析,应根据题中的具体观点进行讨论,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分析。

  例如:一个国家的关税收入越多越好。

  答案要点:⑴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口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关税收入对每一个国家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⑵关税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外贸政策和进出口商品的总价值,另一方面也与关税税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在关税税率一定或者降低的条件下,依靠最大限度地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来增加关税,不仅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还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而我国关税收入在加入WTO后,其税率降低条件下的增加,当然是愈多愈好。如果一个国家一味地靠着提高关税税率来增加关税收入,这不仅将对一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原则,注定是暂时的,最终关税收入反而会大幅度降低。

  ⑶题中观点笼统地说“关税收入越多越好”,离开了具体条件具体分析,因而是片面的。

  评析:此题所提出的信息并不多,但认真审题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关税收入高,固然是好事,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效果(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因此,做具体条件型辨析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该题的辨眼在那里?此题就要具体分析关税收入的增多在什么前提下是好事,而在什么条件下是不利的,其次要弄清关税及关税收入的来源与途径,了解决定关税收入增多的诸多因素,接着全面、多角度地分析一个国家应当靠什么来提高关税收入,才是正确的,从而说明笼统地说“关税收入越多越好”是不准确的。

  4、理由不全型:即命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全面,需要补充内容或其他理由的。命题通常认为,结论要成立必须要有题中所给的这个前提,因为这个前提本身没有错;命题存在的缺陷是没有看到结论要成立还需要其他条件。解答此类辨析题,应先对题中的正确观点给予肯定,对题中合理的理由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将其他理由补充全面并阐明其根据,然后作出结论。

  例如: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要点: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粮食产量就失去了基本保证。⑵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体系。为此,要加大物资和资金的投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⑶从全局观点看,部分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牧、还林、还草,有利于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评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理由不全型辨析题。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及发展农业的途径等。题中观点肯定了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扩大耕地面积,但是仅靠此,农业生产实际上还处在粗放型经营阶段,因此,农业要较快发展,一定要走集约型经营之路,也就是说必须依靠科技,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同时,还要联系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观点来进行分析,从而使回答既有理论,又能做到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应该全面,不能以片概全,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5、设置情景型:即试题创设新的情景,在新情景下作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种类型辨析题在形式上有创新之处,在辨题前面加上一段背景材料,目的是为考生解答提供一个思维的切入点,不至于考生漫天撒网,击不中要害。解答这种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辨题的辨眼,结合背景材料,对题中观点进行分析说明之。

  例如:背景:有位老人节衣缩食13年,用节省下来的数万元资助了40多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十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从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

  辨题: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要点:⑴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⑵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⑶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当受到谴责。

  评析:这就是2001年高考政治试卷第37题,是一道以背景材料为基础的辨析题,且材料和观点都属于错误型的。首先,应当根据背景材料作出判断,仅仅用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是错误的,其次,根据背景材料全面分析其理由,而且说明正确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次,紧扣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老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精神值得赞扬;同时指出有的受助者知恩不报,应当受到谴责。

  二、辨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解题的基本要求:

  1、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对题中辨题进行辨析,力求达到多角度、全方位地说明其理由。“辨”就是说明题中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在什么条件下正确,什么条件下错误。“析”就是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原理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就是要指出其理论依据。对于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尤其要运用辩证的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法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其正确部分或缺陷部分的理由或依据,做到以理服人,环环相扣。

  2、学会运用阶级的历史的创新的观点对辨析题中的政治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分析说明,对传统观点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进行批判地继承,做到“扬弃”。

  3、对任何辨题尤其是辨中套辨的题型,要分清有几层意思,尽可能防止遗漏,并对每层意思的观点都进行先辨后析,并指出坚持正确的观点的意义,或者指出错误观点的实质或危害。

  4、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对辨析题进行辨析。辨析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解法,解答时必须因题制宜地进行分析并组织答案。

  (二)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1、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及类型,肯定该辨析题是考什么问题的,有几层意思,涉及哪些理论观点,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仔细审查题中的词字,找出辨题的辨眼所在,弄清是否存在条件性、是考概念还是考观点,是考理论还是考实际问题等等。尤其对于用古汉语、格言、俗语等作材料的辨题,必须先分析其含义,明确题中蕴涵的观点,然后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进行辨析。

  2、搜索选择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解题的理论工具。选择、运用理论知识,要尽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有创意等等。

  3、用锁定的理论知识对辨题中的观点分层次地进行辨别与分析,并组织好答案。一般来说,首先阐述题中辨题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接着重点分析说明题中观点正确(合理部分)或错误的理由与理论依据。如果是条件型的辨题应强调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及其原因或理由;如果是以偏概全的题目在分析其合理性之后一定要补充完整的内容等等。最后应作简要表态,并指出坚持正确性观点的意义,或者揭露其错误观点的实质与危害。

  要答好辨析题,除了要求考生掌握各种类型的辨析题的解题步骤和基本方法外,还要求考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kao/1022625.html

相关阅读:如何规划高考前最后一个寒假的复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