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中原名校—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1.《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汉代关税在税收中占比相当高 B.实行抑商政策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2.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3.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顾炎武在《日知录》指出:“明末清初,苏州府、松江府等地,农民‘有田者什—,为人佃作者什九’”。二者共同反映了 A.千耦其耘式经营盛行 B.自耕农式经营破产 C.租佃式经营发展 D.田庄式经营扩大4.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这表明 ①内阁没有法定决策权 ②阁臣地位常受到挑战 ③阁臣一直没有得到尊崇 ④内阁对六部有监督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5.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 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 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6.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 A.《申报》已经成为—种政论性报纸 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 C.《申报》正在摆脱乡士意识的束缚 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时论统计(1882年1月至6月)7.在西方因素的影响下,清政府发生诸多变化。在机构上体现为出现了 A.礼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外务部8.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共同愿望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说明了西学东渐的渐进过程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9.“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种新局面,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者的互竞侵略,变为协同的侵 略,这种协同的侵略,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使四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都 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上述材料出自A.《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C.中国共产党《八—宣言》 D.《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0.“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十—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十—届三中全会 D.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11.“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出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表明 A.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受到党内—致认可 C.以规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模式为首要任务 D.鼓励党内同志坚持信念,继续革命12.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开始全面抗战的政策 B.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13.章伯钧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的说明中讲到:我们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应当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它的规章定名为“章程”是比较适当的,这可以同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条例有所区别,可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此时)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政协的存在不具备法律意义 C.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还未确立 D.政协的职能从此发生了转变14.学者黄如桐曾评价道:“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消灭剥削阶级、改造人的伟大战略方针,达到了‘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目的。”该评价是针对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人民公社的开展15.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该叙述A.客观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反映当时中国深受左倾思潮的影响 D.正确体现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16.梭伦改革解负令、罗马万民法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都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B.都保护了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C.都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D.都扩大了统治基础17.亚里士多德称法律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性”;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在开篇写道:“正义是使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部分的这种永恒而持久的愿望。”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法律是实现人们愿望的方式 B.理性和正义是法律的灵魂 C.法律是维护统治的法宝 D.人们的愿望都具有理性色彩18.亲历过法国大革命风暴的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贡斯当在《征服的精神和僭主政治及其与欧洲文明的关系》中写道:“我相信,……《社会契约论》那种狡猾的形而上学,在今天只能用来为各种各样的暴政——一个人的、几个人的或所有人的暴力——提供武器和借口。”不过在这一段下面,他又添加了一条注释:“我不希望加入卢梭的诋毁者行列,现在这支队伍已经足够庞大的了。”这些反映了贡斯当 A.对法国大革命和卢梭学说的矛盾心理 B.讴歌大革命,痛恨旧制度的政治、宗教迫害 C.与卢梭的基本思想精神完全对立 D.主张民主共和19.“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20.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A.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2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22.20世纪初,有一个名叫塔贝尔的记者,她的父亲是一个小石油生产商,在洛克菲勒的垄断面前,不堪竞争,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她用亲眼目睹的事实发表了长篇系刊报道,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共鸣。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40个小公司。材料表明: A.垄断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B.自由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C.垄断组织在美国没有法律地位 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以防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23.俄罗斯2008年版历史教材中指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24.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07330.html

相关阅读:【名师解析】山东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