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一)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浙江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镇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维系(jì)拎包(līn)cù) 无稽之谈(jī)D.抓阄(jiū) 瘦削(xuē) 揩油(kāi))或许,我的牵挂与担忧不是一如往地针对某一个人。无论是他还是她,都仅仅是个未曾谋面,素昧平生的网络人!没有前半部分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 。(李白《将进酒》)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个走钢丝跨越峡谷的杂技演员,谈到他走钢丝时的体会时说:“当一个人走在钢丝上时,他并不是非常刻板地僵硬不动的。虽然他基本上保持可能直立的姿势,但为了保持运动中的整体平衡,他的身体总是轻轻地摆动和弯曲。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他的脚只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向着眼睛紧盯着的目标——钢丝的另一头前进。”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浙江省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语文测试卷(一)参考答案1.C〔A项,维系(xì)B项,占卜(bǔ)D项,不着边际(zhuó)〕2.B(A项,一如既往;C项,尤为;D项,登山。)3.A(B项“轻车熟路”原意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现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C项“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此处可以换用“曾经”。D项“大眼瞪小眼”指调侃时说的话,形容当时很尴尬,没法解决问题。此处意在表述很惊讶,可以改用“目瞪口呆”。)4.C(A项“雕刻歪歪扭扭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字形”搭配不当,可以改为“歪歪扭扭刻下‘某某某到此一游’”;B项“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但具体内容递进不明显,有强加之嫌;D主语暗中转换,可以在“提前”之前加上“使他们”。)5.C(注意前后照应)6.只有品尝黑暗,才能真正感受阳光的珍贵。(答“患难见真情”得2分)7.生命的标签 坦荡的胸怀 黑洞(前两空格各2分,第三空格1分。连贯得体即可。)8.D(这是针对“诗心”和“世俗心”恰到好处的配合而言的,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9.B(观点绝对化,原意是说“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10.给世俗心正名,警告一贯以诗心自居自傲的人:没有基本的世俗心做底子,诗心就会没有意义,甚至有害。11.写出了年关的热闹和忙碌,暗示过年将给人们带“无端地骚动”,为下文写吃铺垫蓄势。12.(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家家户户为准备年货奔波忙碌的情形。(2)用拟人手法,将年比拟成一个身穿大红袍的人,写出了过年让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吃喝当中度过的情形。13.吃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它的背后都暗藏着极为尖锐的矛盾冲突或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鸿门宴”,历史上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却暗藏杀机,意在借此除掉刘邦。后泛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又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懂得谦让。14.这一段表面在劝“吃”,实际是对“吃”文化的否定和批判。文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这吃字如此生动,如此傲慢,又如此低贱”“吃,大吃,变着法子吃,任劳任怨地吃”,以愤激的语气谴责了“吃”的陋习。又以反问句“岂有疑哉”,结束这一段,加强了对“吃”的嘲讽。15.作者自叹“不省之人”,自嘲“无事而烦恼,有福而哀叹”,是对以“吃”为俗的过年的否定和批判。作者期盼从吃的“晕乎乎,迷澄澄的重围中冲出”,形象委婉地表达了摆脱繁杂困扰的人生,向往纯真清明生活的愿望。16.选B,应为“更改”17.D都是连词,如果(A到;对 B根据;因为C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表反诘。)18.选C,“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19.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20.⑴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⑵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附参考译文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吧?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21.优美景致 潦倒生计22.“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诗人不禁哑然“自笑”:这是一个越越狂放的老头儿啊!23.因为从颜渊的家境和地位看,厚葬颜渊在当时是不符合礼的。24.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爱生如子。从后面的材料看,孔子在处理颜回埋葬的问题上很理智,他不以个人好恶而感情用事,他很守“礼”,但也并没有以老师的尊严,硬性制止学生厚葬颜渊。(答案要点:爱学生,行事坚守礼义,讲原则却不死板。)25.(1)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千呼万唤始出,犹抱琵琶半遮面。(3)闾阎扑地,舸舰迷津(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26.提示:人要有远大明确的目标,但在具体行动中,要灵活机动,善于及时自我调整措施,确保顺利朝着目标前进。!第2页 共16页学优高考网!!浙江省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一)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09003.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南一中等四校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