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书画装裱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挂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方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就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屏风修理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专门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来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此,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裱糊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装裱样式更加完备,挂轴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明代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朝出现的“京裱”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书画装裱能够很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在繁荣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小题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的繁荣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C.清代出现的“京裱”和“苏裱”,一个以古朴庄重见长,一个以工艺精湛著称,二对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对应的原文“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项换为“书画装裱工艺”,偷换概念。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死无所恨 恨:遗憾。B.多所匡正 匡:辅助。C.盖是纤介之愆 愆:过失。D.亲案其罪 案:核实。【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3分)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大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裴政”性格特征是“善于断案”,②表明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是裴政劝谏太子;⑤是裴政指责云定兴。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河南省开封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73956.html

相关阅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