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上,所有主观题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与濂为总裁。?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王不得已出?见之,脱脱欲屈?,?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使荣耀。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D.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即:就。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 B. ②③④ C.①③⑥ D.④⑤⑥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此地有崇山峻岭, ⑴ , ⑵ , ⑶ 。 ⑷ ⑸ , ⑹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乙、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⑶ ,访风景于崇阿。 (王勃《滕王阁序》)⑷江娥啼竹素女愁, 。 (李贺《李凭空篌引》)⑸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⑹?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三、(24分)举炊烹饮日月间王 芸①表面上看起来,灶是火与土的结合,垒土为台,燃薪为火,便有了灶。可实质上,灶一旦运作起来,便是金、木、水、火、土的齐齐相遇,缺一不可。②灶间的女子俯着一张被旺腾炉火映亮、被暄软蒸汽濡湿的脸,在木窗隔透过的熹微晨曦与浓稠暮色中忙碌。壮硕、丰满的身影在焦黄的墙面上悠悠地晃,腰上的围裙转过来又旋过去,早沾了一身嵌在灶台纹路里年深月久的烟尘。灶间女子足不出户,却在举手投足、举炊烹饮间,将金、木、水、火、土统统采进了心里。一日三番,像乡村的日子一般齐整。③乡间土生土长的女孩,多是在灶间完成人生最初的启蒙。她们守着窄窄的灶膛口像守着一扇亮堂堂的窗,从一根根炙红的柴薪、一束束喧腾的火苗里,一路望进了未来的岁月。许许多多的美好梦幻,像桔红色的火焰在眼前袅娜地闪耀,升腾。④当女孩的腰肢摇摇摆摆长过了灶台的高度,女孩便成了那一日三餐在灶间采金采木采水采火采土的女人,在三尺灶台间量度一生的长度与宽度、热度与厚度。柴薪依然在灶膛里旺旺地燃着,将女人的影子夸张地涂抹到墙壁上,孤独地摇来晃去。灶,从与女孩眼睛平行的角度,渐渐移转到眼睛的下方,迷朦的蒸汽徐徐上升,弥漫了整个灶间,也遮盖了那一双眼睛和眼睛里沉淀的所有隐秘心事。⑤灶的故事,就是一代又一代女人的故事。灶曾经青涩,就像每一个女人曾经青涩过一样。最初,男人用他们粗糙的手砌就了灶,给了灶形体与躯壳,却是一代又一代成熟起来的女人用她们的双手赋予了灶生命,与善感的灵魂。⑥女人长长短短的一生,就像一棵柴薪填入了灶膛的过程,由天真未泯的一点潮湿与清凉慢慢被褥热,点燃,直燃出眩目的透红,再慢慢被炙残,灼干,从表到里,沉默着失去一点一滴鲜活的水分,直至每一脉纤维都全然化作火焰的祭品——灰烬。曾经紧凑的身体慢慢松散开来,肌肤憔悴,骨殖破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便软软地坠入灶的底部,冷却为暗淡无光轻软无骨的灰烬。或许,在最后一刻,会燃出一痕灼目的亮,散尽最后一息热。然后是新的柴薪,新的女人,来续写一口灶的故事。⑦男人们在田地里书写清凉的田园诗,女人们在屋子里谱写温热的家园诗。灶,便是那恒定的韵脚,押在每一个日子的晨昏与腰间。⑧每每从灶屋屋顶上升起的炊烟,就像女人一声声温婉的召唤,也是一座宅屋每天吐故纳新的几缕悠长而拙重的呼吸。不论从哪个角度眺望,男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自家炊烟的形象。由炊烟,又迅速联想到自家女人在灶间忙碌的形象。男人抹一把眉峰淋漓的汗,嘴角不觉微微上挑,露出一抹隐约的笑意。⑨古时有言,君子远庖厨。不止于此,也不知从何时发端的不成文分工,将灯下苦读归作男人的事,而举炊调羹成了女人该干的活。男人的天地在屋子外面,有本事的男人脚步迟早会越过千册万卷的拘囿,踏千山万水、千沟万壑去求取一纸功名,也求取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与一家一族的显赫荣耀。而女人的舞台在屋子里,在灶台间,女人的本事在于将平铺直叙的一日三餐,调配得山高水长,将一个重复了又重复的韵脚运用得飞花流瀑。⑽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灶离我一直遥远,如同乡村一直遥远。?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已有十余年的女人,一同在旅游途中,走进大山深处一户黄泥抹墙的人家。进了屋,她直奔灶间,痴痴地守着灶膛口添柴加火,不肯挪步。旺旺的炉火很快暖红了她的脸,红得像屋外檐角下悬挂的一串串干辣椒。饭间,她一直不肯上桌,为一桌人端菜递碗,就在灶间里吃完了那顿农家饭。那是我第一次吃灶烹出的饭菜,吃得热汗淋漓,吃出了百般的滋味与念想。也于一餐饭食间,一下子懂得了乡村生活的些许筋脉。?这得感谢朋友,和那一口灶无言的提示。  ?离不开土地与天空的灶,也就离不开乡村。城市的空间再盛大,也容不下一口灶谦卑的脾性与需要。城市的生活向着空中升起,踏地而炊的灶,依然讷言地,隐忍地,依偎在乡村的怀抱里,与泥土紧紧贴在一起。?当城市像天上的星群日益繁密,灶越离越远。它从日益稀薄的乡村岁月中,伸出被烟熏火撩过千百年的手指,轻缓若无地勾住了城市岁月的衣襟…… (有删改)11. 概括文中灶间“女人”的形象特点。(4分)[]第卷(表达题? 共84分[]21. 请以“时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0.甲、⑴茂林修竹 ⑵又有清流激湍 ⑶映带左右 ⑷引以为流觞曲水 ⑸列坐其次 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乙、⑴入则无法家拂士 ⑵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⑶俨骖?于上路⑷李凭中国弹箜篌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⑹休说鲈鱼堪脍15.C【解析】A“易”--宜;B“现”--见;D“笼”—龙。16.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解析】A项“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或比喻失势后重新任职。用于人而不用于物。B项“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与“看得”语义重复。C项“倚马可待”比喻文章写得快,望文生义。17.B【解析】A项“文坛”与“领域”重复; C项语序不当。将“一种”调至“在修身”前;D项误用介词。将“对”改为“给”21.(略)【译文】 王?,字子充,义乌人。幼年时反应灵敏,很聪慧,等到成年后,身材高大,气度非凡。他目睹元朝政治衰败,就写了七八千字的文章呈送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同推荐了他,没有得到答复。后来他隐居在青岩山,著书立说,名气一天天大了起来。明太祖征讨江西的时候,王?献上了颂词。太祖高兴的说:“江南有两位大儒,是您和宋濂。学问渊博,您不如宋濂。才思雄健,宋濂不如您。”太祖创设了礼贤馆,把王?召入,安置在馆中。又多次提拔,升到侍礼郎的职位,负责记录皇上的日常起居情况。任南康的同知府事,有很多好的政绩,太祖赐给他黄金带,非常宠爱他。太祖即将登位,召王?来到身边,与他一起商议登基大礼的仪式。洪武元年八月,王?上奏:“祈祷上天赐予长寿的要诀,在于存有忠厚之心,为政宽大,效法自然规律,应顺百姓之心。严厉的政治,只能施行一时,不能作为长久的政策。浙西安徽省蚌埠市三县联谊校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080320.html

相关阅读: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