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12月三校联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湖南省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题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他们自封为儒家礼仪的卫道者,痛恨任何外国宗教或哲学的侵蚀,特别对中国教徒不举行传统仪式和不参加地方节日活动的行为感到忿恨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6. 4月17日,美国参议院否决两党议员提出的控枪法案得到奥巴马的大力支持大感失望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怒斥这是“耻辱的一天”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A.清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B.清代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C.清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民间丝织业发展 D.清代康熙皇帝曾经废除了限制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14.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它反映出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整个宋代的赋税收入变化 B.北宋以商品经济为主体 C.北宋的农业发展缓慢 D.北宋工商业的发展15.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居然“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和封建地租的降低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左倾错误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17.1990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和国家A.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 B.拉开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C.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心18. 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材料主要说明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 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C.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D.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20. 清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A.李鸿章 B.洪仁? C.孙中山 D.康有为23.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材料一: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五铢止, 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 长秀丽,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 规矩整齐。时 间政 策西汉初年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文帝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吴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 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于是县官大空。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郡国多奸(私自)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 赋官用非赤侧不得行。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元鼎二年,设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其属官有均输、钟官、辨铜三令,即上林三官)。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规定法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收归国有以充作法币金。(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元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 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派出了自己的经济专家参预了法币改革的设计工作……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使曰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摘引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材料三:增加货币供应量是解决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做法,但是过度的货币投放又为另一种危机埋下了隐患,这是另一种由货币引发的灾难,它将吞噬人们的财富, 这种灾难已困惑了人类近2000年,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这种灾难,它就是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吴敬琏:政府往往倾向于短期行为,就是滥发货币,而滥发货币一定会造 成物价腾贵。因为滥发货币的结果就是使币值降低,币值降低反过来说就是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决定以金圆券代替法币,并实行限价政策,但毫无成效。仅仅9个月,金圆券如同法币一样,成为废纸,1949年2月,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又以银元券代替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而告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经营、所控制的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遏制、破坏作用,并最终促使国民政府的覆灭。非洲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由滥发货币导致的货币灾难。世界上最大面额的钞票是1000 亿津元,1000亿津元只相当于10美元。10年前,1000亿津元可以买10栋豪宅,现在只 能买3个鸡蛋。 ——央视纪录片《货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意义。(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货币会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26.小题,每小题2分,共分。(1)变化: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分)意义: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势力;钱币体制逐步规范化,促使币制的长期稳定。(分)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分,英国与美国各1分)(2)法德和解(1分)。欧洲走和联合(1分)。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3)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3分) 赞同: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2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写出两点给2分) 不赞同: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2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27. (15分)(1)发展变化:由政治性到既有政治性又有商业性。(2分)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5分)(2)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各族、各阶层之间缺乏交流;犯罪率上升等。(任意两点4分)(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任意2点2分) 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湖南省澧县一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届高三上学期12月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1107458.html

相关阅读: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一模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