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第四次月考高二试题【新课标】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 (50分)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和“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家国一体的政治造成冲击的有①宗法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科举制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③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5.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据表可知,汉代察举制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B.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6.司马光《资治通鉴》:“初,(晋)智宣子将以瑶为后(继承人),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迭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文中智果之言表明他A.主张立君以仁 B.反对立嫡以长 C.反对任人唯亲 D.提倡实行分封7.唐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表现为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选拔官吏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 ④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8.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C.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D.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9.“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基础也是了解早期罗马社会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罗马贵族为了维护特权排斥法律 B.罗马人常以法律为工具对外扩张C.罗马共和体制将被帝国体制取代 D.早期罗马人对公平与权利的追求10.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文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频繁改革的结果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政治体制的产物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11.《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罗马法规定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D.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12.西塞罗曾阐述说:“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适用于所有人且不变而永恒……我们不能通过元老院或公民大会的命令来驱逐它,我们无须诉诸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它;谁若违背之,哪怕他逃避了对他的行为作出的其他相应惩罚,也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据此可以得到的认识是A.罗马习惯法的形成使得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B.罗马法严格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和利益C.自然法观念为罗马法的被信仰奠定了道德基础D.在古代罗马,“法律被信仰”仅仅是一种观念13.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直接依附于国王者不可担任下院议员,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都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大臣签署后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应由议会决定,被议会定了罪的人国王不得任意赦免。这表明,英国①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②国王的行政权得到扩大③议会权力高于国王④首相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③D.②③④14.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15.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共和主义 D.自由主义 16.人们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过各种评价,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恩格斯则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 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对这两种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B.有色人种奴隶制——这是该宪法反民主的表现C.最先承认了人权——世界上最早采用议会主权形式的代议制D.最美妙的杰作——邦联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 17.关于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中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总统制:总统与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B.德国君主立宪制:宰相控制附属下各部对皇帝和议会负责C.法国总统制: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D.英国君主立宪制: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18.对下表所反映的趋势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分析是1844~1856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单位:万英吨)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导致1844年贸易额一度激增 ②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导致1845年后英国输华货物减少 ③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导致1846-1848间贸易额下降 ④西方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19.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这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 A.根除私有制,实现土地完全公有B.认可封建剥削,巩固地主土地所有制C.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D.消灭地主,实现“耕者有其田”20.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 (部分),造成学文科者多的主要原因是奴才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清?杨枢《奏陈兼管学务情形折》A.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已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21.对下图中两个文件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③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斗争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有人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深受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D.太平天国运动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显示出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的特征2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24.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21052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