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要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详解

区域的含义: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方法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线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运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运用综合分析法研究;

2、区域比较的方法:(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方法

大项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

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等资源构成;2、 资源优势及其问题;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

语言及文化:1、语言种类;2、宗教信仰;3、民俗文化;4、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生产活动
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

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

其他
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水文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植被、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分异主导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知识与原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408084.html

相关阅读:高三地理重点复习:地球运动辅导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