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人教版必修1部分汇编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时整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2012年浙江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第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2.(2012年重庆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2年广东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答案】C
2.(2012年东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3.(2012年北京综历史,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C
4.(2012年安徽综历史,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答案】D
5.(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6.(2012年上海历史,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7.(2012年上海历史,10)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8.(2012年四川综历史,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9.(2012年四川综历史,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0.(2012年江苏历史,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
大了官员的;提高了从政人员的化素质。(5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

11.(2012年上海历史,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1)
A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答案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答案l: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官队伍解决。过度重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答案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官进入政府,利用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12.(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39)(60分)图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


第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2年全国新标历史,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答案】B
2.(2012年天津综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3.(2012年江苏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单元综合
1.(2012年全国新标历史,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6 罗马法的起和发展
1.(2012年安徽综历史,19)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的目的是(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答案】D
2.(2012年全国新标历史,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3.(2012年天津综历史,7)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
是( )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答案】C
4.(2012年江苏历史,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5.(2012年海南卷历史,9)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法传统的基础
【答案】D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2012年北京综历史,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答案】D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C
3.(2012年上海历史,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第8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2012年安徽综历史,21)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答案】B
2.(2012年江苏历史,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3.(2012年海南卷历史,12)在美国,自1856年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B
4.(2012年上海历史,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

第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2012年上海历史,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答案】A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总统由全体德意志人民选举之,任期为七年,可连选连任。德国总统掌握德国全部武装
力量之最高统帅权。如某一邦不履行其依照德国宪法或德国法律所规定之义务时,德国总统得使用武力强制之。如德国境内之公共安宁和秩序受到严重扰乱或危害时,德国总统得采取必要之措施,需要时并得使用武力。德国总理和各部部长为行使其职责,应取得德国国会之信任,当国会以明显之决议对其中之一员撤销其信任时,该员应即退职。
——摘编自德国“魏玛共和国宪法”(1919年)
材料二: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
和联邦各部部长组成。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统提名,由联邦议院不经讨论而选举产生,获得联邦议院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总理。外交事务、联邦财政等由联邦行政和下属行政机构予以管理。联邦国防部长对武装部队拥有命令权和指挥权。
——摘编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德国三部宪法中有关行政权规定的演变及其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德国基本法关于行政权的规定发生变化的原因。(5分)
【答案】(1)演变:最高行政权由皇帝转到民选总统, 内阁由向皇帝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3分)总统行政权由联邦大会授予,权力缩小,任期缩短;内阁权力增大。(3分)
趋势:行政权归属由国家 元首向内阁转移,由集权到民主。(2分)
(2)鉴于纳粹上台执政的教训,防止独裁,避免民主被滥用。(5分)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 鸦片战争
1.(2012年北京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解析】 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全球扩张。中国市场广阔,必然成为其经济侵略的对象。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答案】史实
答案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的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的大门。此时的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的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明与传统农业明的碰撞,在这样的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
其他答案
组织
答案l:叙述成结构
答案2:叙述较连贯
答案3:罗列史实

第11 太平天国运动
1.(2012年重庆综历史,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答案】C

第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2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
2.(2012年重庆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第13 辛亥革命
1.(2012年福建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2.(2012年四川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第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2年广东综历史,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
2.(2012年东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3.(2012年全国新标历史,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4.(2012年上海历史,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B
5.(2012年重庆综历史,17)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 )


图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答案】C

第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2年北京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
2.(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

第16 抗日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于( )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18)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
A.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
4.(2012年四川综历史,18)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 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答案】D
5.(2012年重庆综历史,18)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答案】A

6.(2012年海南卷历史,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
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
【答案】(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
制;红军改编。(5分)
(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
整与相 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


第17 解放战争
1.(2012年江苏历史,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2.(2012年四川综历史,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答案】A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2012年广东综历史,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新 标 第一 网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2.(2012年浙江综历史,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16)在中学毕业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4.(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20)一份历史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答案】D

第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2012年江苏历史,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0)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3.(2012年上海历史,21)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答案】B
4.(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2年广东综历史,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第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
第22 祖国统一大业
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2.(2012年江苏历史,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B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
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2年东综历史,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答案】A
2.(2012年福建综历史,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A
3.(2012年上海历史,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 )
A.周恩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第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1.(2012年北京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2.(2012年天津综历史,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1.(2012年上海历史,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解决战争所带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答案】D
2.(2012年全国大纲综历史,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答案】C
第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12年海南卷历史,23)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答案】D
第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B

必修1模块综合
1.(2012年浙江综历史,39)(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
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
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问题: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英国,并成为国王。(2分)
詹姆士二世逃亡。(1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2.(2012年安徽综历史,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六王列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4分,每点2分)
说明问题: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帝力主全面改革。(4分,每点2分)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4分,每点2
分)
进步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
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6分,每点3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分)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
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化。(9分,每点3分。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41181.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